湖北   >   本网专稿

记录家族回忆的博物馆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6-10 14:11:38
分享

记录家族回忆的博物馆

“我的祖父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时候用这个碗乞讨,这个则是我女儿用过的笔记本电脑”,家庭博物馆的馆长袁裕校向记者一一展示他的收藏品。袁裕校家庭博物馆坐落在湖北宜昌的长江南岸,从2008年开始筹建至今,已投资了一千多万元,是中国第一个以家庭为主题的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以创建者的名字命名,占地20000平方米,2011年向公众开放,至今已经迎来了超过七十万游客。馆内超过三万件藏品,包括从古董梳妆用品到苹果手机,以及许多美丽的衣裙,分成五十个大类,目前大约只有一万件藏品对外展出。“整理这些物品需要很长时间,我花了几年的时间学习分类管理的技巧”,这位56岁的前地产从业人员说,“这里不仅仅是我们家族用过物品的存放处,它们生动地讲述着历史悠久的故事”。收集家族物品是从袁的爷爷开始的。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人们嘲笑他不识字,因此他下定决心,无论代价如何,都要让自己的孩子上学。把不用的物件收集起来,可以记录家族的变迁,并让下一代人记住曾经忍受的耻辱。“这些东西在其他人眼里可能只是废物,但在我们家人的眼中,它们承载着过去家族的亲情”,袁裕校说。 “我还记得小时候邻居们说我父亲是收垃圾的。我当时不理解他,还觉得他很奇怪。”袁裕校还回忆起以前祖父和父亲常常提到“捡倒”,这个词在宜昌方言里是“收集和储藏”的意思。“因为将他人眼中的废品看做宝贝,他们常常被认为是怪人。很多时候他们眼中的‘珍宝’不过是一个老旧的搪瓷盆”。袁裕校说他小学时曾因为丢弃了一本连环画而被父亲惩罚,他得跪在地上,并将板凳举过头顶。 “我的父亲告诉我他收藏的东西在未来都会很有用”,他说,“我现在可以理解他们了。这些看似是废物的物件其实是岁月变迁的见证。历史不应该被忘却,历史留下来的物件也不可以。” 他的妻子曾经非常反对他囤积这些物件。“她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总会把我的收藏扔到过道里,但我也能理解她。那些像山一样的收藏品确实占据了房间的地方,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为了有更多的空间,袁裕校在宜昌另租了几处房子来安放他日渐增加的收藏品。如今他仍然租用了五个房间来放置其他的“宝贝”。其中他很喜欢的一件收藏是一个民国15年出产的石碑,石碑里里浸注着家族的历史。袁裕校说他的家族花了半个世纪来追寻这张石碑。“我最终是在神农架的地区里找到的,它被当做制作桥梁的材料”。 “我的家族是从河南确山迁移过来的”,他说,“这石碑让的家族知道我们是从哪儿来的。它是整个博物馆的灵魂。” 他对自己在清华大学念博士的女儿完全支持他的工作而感到很欣慰。“我感觉自己还生活在以前的时代,我看到的一切都有着四十年甚至五十年的历史,”她的女儿说。“我和我的家人们十年前帮他建立这座博物馆,这也很令我们自豪。” 袁先生在2011年的时候被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授予了奖项,以表彰他对文化遗产保护作出的杰出贡献。“虽然这座博物馆是我建造的,但我感觉它属于所有的中国人。我希望人们能够一起为保护珍贵的回忆而尽一份力”,他说。博物馆的开放时间为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重要的节假日除外,无需门票。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