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第31届中德-德中医学协会年会暨第十一届医院管理研讨会在上海开幕,460名来自中德两国卫生部门、医院等医学领域的官员、专家、学者参会。德国驻上海领事馆副总领事克劳迪娅·施巴尔 (Claudia Spahl)女士到场祝贺。
“让老龄人口能够积极健康地享受生活。”同济医院院长王伟在开幕仪式上介绍说,“此次会议特别聚焦人口老龄化对医学的挑战等相关问题。”通过中德-德中医学协会年会平台,中德两国卫生部门、医学科学家、医院管理者、医务工作者、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医疗相关领域的代表,就“健康老龄化新理念,老龄化社会中的医院医疗管理、质量控制、信息化,老年肿瘤治疗新技术与慢病管理,卫生经济促进,急救医学与康复医学,互联网+医疗”等内容进行了学术与经验交流。
中德是世界重要经济体和有影响力的大国。中国平均人口预期寿命已达76.4岁,德国的数据是81岁,这是良好生活条件和高质量医疗体系的显著标志。与此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越来越可能患上慢性病或需要医疗护理,这是中德双方,也是世界各国均面临的挑战,其中老龄化进程中慢病管理、医疗护理、疾病预防是双方可共同研究、相互借鉴的。
“健康老龄化是通往全民健康的有效路径,要鼓励每个人为其老年做好准备,健康、积极、老有所为的生活方式极其重要。”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国红教授在大会现场分享。
本届年会由中德医学协会、德中医学协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上海市医院协会、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承办。年会议题丰富,涵盖了中德医疗政策与体系、中德医院管理、老龄化下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新技术等内容,与中德双方现阶段面临的卫生领域新问题与改革紧密贴近。
中德医学协会会长陈安民教授介绍,中德医学协会和德中医学协会自1984年成立以来,三十多年如一日,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中国一次,德国一次,交替举办,极大地促进了中德医学交流与了解,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今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德-德中医学协会的成长也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德医学交流的今天。
德中医学协会会长 克里斯蒂安·沃洛夫(Christian Ohrloff)教授详细回顾了中德医学交流的历史,他表示,今天,我们又回到了一百多年前中国医学合作的起源地——上海。未来,我们将共同探究老龄化议题,特别是如何利用数字化的发展来帮助两国应对老龄化。
会上,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际司副司长聂建刚表示,此次会议既契合了老龄化这项关乎两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挑战的问题,又契合了两国卫生部门签订的三年卫生合作计划,期待产出硕果,为健康老龄化、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国际经验。
本次会议上还成立了中德医学协会首个专业委员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在灾难与急救医学方面,中德双方将以同济医院为基地,帮助同济医院以国际创伤中心认证为目标完善创伤中心建设,推动湖北省创伤救治网络建设,建设创伤数据库,为创伤数据质量控制提供依据,以适应中国未来发展需要。
会议前2天,在中德两国卫生部高层的支持下,由中德医学协会、德中医学协会、同济医院三方的共同推动的中国首个中德友好医院正式挂牌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这也标志着德国联邦卫生部与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将进一步加深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未来,中德医学交流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