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自主品牌第1800万辆暨东风商用车第600万辆下线

2019年9月27日,随着一辆东风天龙KX缓缓驶下生产线,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东风公司)迎来了东风自主品牌第1800万辆、东风商用车第600万辆下线。

东风自主品牌第1800万辆暨东风商用车第600万辆下线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9-28 12:4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19年9月27日,随着一辆东风天龙KX缓缓驶下生产线,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东风公司)迎来了东风自主品牌第1800万辆、东风商用车第600万辆下线。

东风自主品牌第1800万辆暨东风商用车第600万辆下线

十堰,东风的发源地,镌刻着深深的自主印记。

50年前,在隆隆的开山炮声中,第二汽车制造厂(东风公司的前身)在鄂西北大山深处的小镇十堰破土动工,在建厂之初就立足自主的东风,从未停止过自主发展、自立自强的脚步。

早在创业初期,得益于“聚宝”式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在二汽被大量采用,东风人先后攻克了工艺、设备、工序等一道道难关,1975年,自主开发的第一个车型EQ240建成投产。1978-1979年,EQ240、EQ140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因品质卓越被部队官兵誉为“功臣车”、“英雄车”。进入新世纪,东风“猛士”横空出世,成为新时期东风军车的代表,彰显了东风强大的自主研发实力。

建设50年来,东风公司累计生产军车近40万辆,为人民军队提供了数量最多、质量最优的军车,为国防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东风军车

如果说军车成就了东风,那么商用车事业的阔步发展,则推动了东风快速成长。

1978年,东风5吨民用车EQ140下线,成功实现“军转民”,成为东风民用车事业的第一座里程碑。

进入八十年代,东风公司先后自主研发了系列改装的大客车、自卸车、半挂车、垃圾车等60多个品种,实现“军民并举、长平并举、汽柴并举”的产品格局,成为当时国内产品最全、技术水平最高的汽车厂。

1982年,首批117辆东风五吨载重车、两吨半越野车及其配件出口苏丹,实现了东风公司对外创汇零的突破。1985年在国内第一个形成10万辆能力,越来越多的东风卡车奔驰在中国的道路上,凭着过硬的质量和优质的服务,东风卡车积累了可靠、皮实、多拉快跑的良好口碑。

为满足载货车向重型化发展需求,东风公司开始自主开发8吨重型载货车。1990年,东风八平柴成功下线,代表了当时中国重卡开发的最高水平。1991年4月9日,第100万辆东风车下线。东风人用不到16年的时间,创造了第一个百万辆。

进入21世纪,东风商用车迎来了历史性的新跨越。2004年,年产量首次突破20万辆;2006年全新重卡东风天龙上市;2008年全新中卡东风天锦上市;2013年,与进口车竞争的、国内首款应对高端市场的重卡平台商品东风天龙KX(天龙旗舰)上市;2019年,新一代中重卡东风天锦KR、东风天龙KL上市……

东风天龙KX驶下生产线,东风商用车第600万辆下线

诞生于十堰的东风商用车,是东风自主事业发展的起点,是东风品牌的重要基石。五十年来,东风商用车拼搏进取,不辱使命,持续构筑领先优势,商品力和品牌力不断增强,推动了东风迈向世界的步伐。

在大力推动中重卡业务发展的同时,上世纪80年代,根据当时中国汽车“缺重少轻无轿”的格局,东风走出十堰,在新的基地发展新的事业。于是,一座起点高、技术新、效益佳的轻型车厂出现在古城襄阳北部的油坊岗。随后东风小霸王、东风多利卡、东风凯普特等车型迅速成为国内轻卡市场的明星产品,产销量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今年年初,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迎来第300万辆轻型商用车下线,迈上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与此同时,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的商用车业务、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的皮卡业务、东风特种商用车有限公司的东风华神快速发展,为东风公司商用车事业的腾飞提供了坚实支撑。

面向未来,东风公司商用车事业将继续按照既定“航向”,进一步筑牢“打造商用车领先新优势”的基础,守住优势,扩大优势,形成胜势,助推东风公司顺利实现“三个领先、一个率先”的奋斗目标。

奋力赶超,集聚乘用车体系之力

没有自主乘用车事业,就没有东风的长远未来。置身时代发展的风起云涌,就能感受东风自主事业顺时应势、击水行舟的胆识与魄力。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轿车开始进入家庭。为了实现用自己生产的轿车“替代进口”的梦想,东风人毅然向国家请战上轿车项目。1992年5月18日,神龙轿车项目在武汉破土动工,一个现代化的轿车基地就此诞生。神龙轿车项目,开启了东风乘用车事业。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外车企纷至沓来,中国汽车品牌被推入真正的竞争阶段。

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事业,寄托着几代东风人的光荣与梦想,承载着国家、社会等多方面的厚重期待。从建设“永续发展的百年东风、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东风、在开放中自主发展的东风”的战略高度出发,2005年7月,东风自主乘用车事业以项目形式开始运作;2007年7月25日,东风乘用车事业部宣告成立,同年9月,新工厂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破土动工;2009年,东风发布自主乘用车风神品牌,随后首款车型东风风神S30正式下线,东风人的“自主轿车梦”得以实现。

十二年来,从第一款产品的问世,到H30、A60、AX3,再到明星车型AX7、E70、奕炫的陆续推出,东风风神实现了轿车、SUV并进,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蜕变。

东风风神奕炫

与此同时,东风自主乘用车品牌矩阵不断扩大,自主乘用车事业全线推进:东风风行打造风行X、风行M、风行T三大产品系列,其“智能社交SUV”风行T5,开启了东风风行3.0时代;东风风光在成立之初,便聚焦“MPV和SUV”战略,其中东风风光580连续22个月销量过万,累计销量突破40万辆;背靠东风日产资源而生的东风启辰,继承合资公司的技术和产品体系,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为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事业增添了新的发展动能。

没有自主,就没有话语权;没有自主,就没有未来。坚定发展自主乘用车事业的信念,驱动着一代代东风人开疆拓土,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决心,不断增强自主乘用车核心能力,加速推进自主乘用车事业奋力赶超。

加速转型,“五化”引领未来之路

存量竞争的时代,行业淘汰赛开启。面对时代所向,大势所趋,世界瞩目中国答卷。

唯变不变,向上突围,东风自主转型之路已然开启。面对汽车产业发展大势,2017年,东风创新性地提出“五化”,即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目前,东风公司轻量化技术路线不断优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商品加速推出,共享化平台“东风出行”运行良好。

作为集中展示“五化”应用的窗口,东风公司技术中心科技创新周至今已连续举办4届,致力于打造成为东风创新发展的名片。

9月23日,在东风公司总部到技术中心全程14.1公里的开放道路上,东风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竺延风乘坐L4级东风RoboTaxi自动驾驶汽车平稳自如地驶过,顺利抵达科技创新周开幕式现场。

L4级东风RoboTaxi自动驾驶汽车

100多件新技术展品、40多位行业专家、20余项技术发表、14场技术论坛,智能驾驶、电动化赛车、燃料电池车、低风阻样车等动态体验区……第四届科技创新周上,聚焦“五化”技术研究与应用,“科技创新,擎动未来”的主题显得分外应景。

开幕式上,竺延风为东风腾讯车联网安全实验室、东风汽车中国移动5G车联网实验室、东风公司联合试验室揭牌。腾讯、华为、中国移动等行业翘楚与东风公司合作成果的相继落地,正推动东风自主品牌加速转型,走向未来。

东风公司技术中心主任谈民强在2019版“五化”技术规划中指出,截至目前,东风公司技术中心以电动化、网联化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五化”技术能力,已实现50多项新技术的搭载和应用。

轻量化方面,轻质材料、结构优化和先进工艺等技术已全面应用;电动化方面,EV(电动汽车)和PHEV(混合动力汽车)一体化设计能力提升,“三电”技术升级也促进了整车续航、安全和可靠性提升;智能化方面,L2+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包含10余项智能化功能,自动启停、自适应巡航、智能领航辅助等配置同级车型领先;网联化方面, WindLink持续迭代,打造了东风第一代智能座舱的人性化交互体验;共享化方面,结合“车联网”、“大数据”、“云计算” 等新技术手段,推动了产品满意度和竞争力的提升。

在“五化”引领下,L4级自动驾驶汽车Sharing-VAN、东风RoboTaxi,以及明年即将量产的搭载L3级的风神奕炫等系列新品,开始驶向示范园区、开放道路和高速公路。

L4级自动驾驶汽车Sharing-VAN

“在新领域,如新能源、智能网联,我们跟行业先进是并驾齐驱的,并且我们都在做自主的东西,放在行业里面都是领先的。”谈民强说。

2019年9月23日,东风公司技术中心又传来喜讯——总投资3.2亿元,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包括底盘、电器、材料、车身4大专业大型试验室的技术中心联合试验楼已经竣工,为构建具有国际水平的汽车研发机构奠定基础。

作为汽车行业排头兵和“国家队”,在一代代东风人的共同奋斗下,东风始终把发展自主品牌作为重大使命,坚持不懈走自主创新之路,自主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1800万辆自主品牌的背后,彰显了东风义不容辞的担当,凝结着东风人的辛勤汗水和智慧,更体现了千千万万用户的信任和期望。

东风公司自主品牌汽车全家福

“1800万辆,既是东风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更是面向未来的一个新起点。五十年来,薪火相传的马灯精神,激励着东风人励精图治,坚毅奋进,谱写了壮丽的历史篇章。东风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如既往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用户,为建设汽车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东风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李绍烛说。

(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

 

 

 

【责任编辑:潘一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