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公司建设50周年暨科技创新大会在十堰举行

东风公司建设50周年暨科技创新大会在十堰举行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9-30 15:3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9月28日,庆祝东风公司建设50周年暨科技创新大会在十堰隆重举行。原第二汽车制造厂厂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原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原副会长马跃等东风公司老领导,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十堰市委书记张维国,十堰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新武,十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师永学,十堰市政协主席张歌莺,十堰市领导刘荣山、曾彦、赵哲、王晓,东风公司领导竺延风、李绍烛、程道然、温树忠、杨青、乔阳、张祖同、尤峥、何伟、罗元红等出席庆祝大会。

9月28日,庆祝东风公司建设50周年暨科技创新大会在十堰隆重举行

50年前,东风在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历史召唤中诞生,一代代东风建设者为之奋斗、为之拼搏,交出了一份无愧于时代的答卷。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东风将以怎样的姿态迎接未来?在庆祝大会上,东风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竺延风给出了答案,“这就是,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把东风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卓越汽车企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使东风成功跻身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行列。”展望未来,在“百年东风”的召唤中,远征的号角已经吹响,一个崭新的东风正从过去、现在走向未来。

50年,锻造大国重企

庆祝大会现场,一段展现东风公司发展历程的视频,瞬间把大家带回了那段开天辟地搞建设,热火朝天干事业的激情燃烧岁月。回看东风走过的50年,是一部自强不息、拼搏奋进的企业创业史,也是一部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汽车工业发展史。

把时间倒回到1969年9月28日,那一天,作为第一个由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汽车制造厂,第二汽车制造厂(东风公司前身)正式在汉江上游、偏僻的鄂西北山城十堰开始大规模建设。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在隆隆的开山炮声中,拉开了中国人独立自主建设汽车工业的伟大壮举。

当年,十堰只有百十户人家,是秦巴山区的一个穷乡僻壤,怀揣共同的理想,老一辈创业者们打着背包,纷至沓来。以饶斌同志为代表的创业者们在物质匮乏、装备简陋的条件下开始了建设。“他们马灯挑夜,干打垒、芦席棚为宿,克服了道路涉水及桥梁受限等重重困难,通过人拉肩扛,树起了一座座铁塔,建起了一座座厂房,运来了一台台几十吨、上百吨的设备,那种排除万难、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竺延风在庆祝大会上说道。

东风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竺延风讲述东风发展历程及未来方向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东风的第一个十年里,通过“聚宝”“包建”和特殊条件下的自力更生,一座初具规模的汽车制造厂,在鄂西北的崇山峻岭中崛起。

进入八十年代,面对“停缓建”的难关,二汽三上报告,主动提出“量入为出、自筹资金、续建二汽”,通过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自筹资金3.3亿元,完成了续建。同时,二汽穿越群山,展开新的创业,迈开了十堰、襄阳、武汉“三级跳”的历史步伐。在这十余年里,凭借非凡的胆识与智慧,二汽从一个深山里濒临“停缓建”的“三线”建设企业,迅速成长为行业的排头兵。1985年提前建成10万辆能力,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企业。

历史的年轮不停转动,时光的指针不断拨动。到了九十年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东风全面调整发展战略,全力展开以轻轿为重心的第三次创业。改变以中卡为主的产品格局,着力以开放合资合作和技术引进方式发展轿车、轻型车和关键总成及零部件。同时积极探索优化资本结构、广开融资渠道、产权多元化的道路,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重要突破。

这一时期,东风公司通过一系列的改革,顽强挺过体制转轨、市场转型的阵痛,2000年销量突破22万辆,整体扭亏为盈。“东风人直面市场、转变观念,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公司再一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为在21世纪全面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竺延风说。

庆祝东风公司建设50周年暨科技创新大会嘉宾合影

进入新世纪,尤其在加入WTO以后,中国汽车工业在开放中快速发展。东风公司审时度势,与日产、PSA、本田、现代起亚等跨国汽车公司展开了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开放合作。在这一时期,东风公司总部移师武汉,为企业发展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交易,东风迈出了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步伐。同时,东风战略性布局和推动自主乘用车事业,产品格局实现了从卡车为主向乘商并举的转变,销量跻身行业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风公司战略性入股PSA集团、与沃尔沃建立合资合作关系,同时通过打造商用车领先新优势、提升自主乘用车核心能力、抢占新能源车制高点、突破改革创新瓶颈等举措,经营保持高质量,规模效益迈上新台阶,核心能力不断提升,开放合作构建新格局,新业务加快布局,深化改革重点突破、并联推进、纵深发展。

一路走来,从“二汽”、“东风汽车公司”再到“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从闯过“停缓建”关、实现“军转民”,到集团化经营、合资合作、港股上市;从十堰、襄阳、武汉的“三级跳”,再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东风公司闯难关,涉险滩,在一次次超越自我、浴火重生中,实现了从大山向大海的跨越。

50年间,东风公司累计产销汽车4500万辆,其中产销自主品牌汽车1800万辆,累计纳税超过4800亿元,是国家投资16.7亿元的287倍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享有汽车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全国卖出10辆车,就有1.4辆是东风车;平均每天生产的汽车,首尾相接绵延100余里,可以贯穿十堰百里车城。”竺延风感叹道。

如今,作为行业价值链最全、产品最齐全的企业,东风公司的业务涵盖全系列乘用车、商用车、新能源汽车、关键总成、汽车零部件、汽车装备及汽车金融、共享出行等水平事业,事业分布在武汉、十堰、襄阳、广州等地,拥有众多世界级标杆工厂,同时在瑞典建有海外研发基地,在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区域建有海外制造基地,全球化事业布局正加速构建。

东风自主品牌汽车

五十年来,一辆辆东风车驶进千家万户,驰往海外80个国家和地区,给人们带去美好的汽车生活和体验。不负时代使命,崛起于鄂西北大山深处的大国重企,也将继续以优异成绩,把她的成长与奋斗,成就与贡献,镌刻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的丰碑上。

开启“928新长征”,以科技创新擎动未来

2019年,站在这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节点上,东风公司将如何应对新的挑战?科技引领,是东风公司给出的答案。在科技创新大会上,东风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尤峥正式发布“928新长征”东风公司未来十年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东风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尤峥发布“928新长征”东风公司未来十年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未来十年,东风公司将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发展、强化体系、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思想,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始终坚持“改进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的方针,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握与掌控,走好东风新时代的长征路。

“928新长征”具体内涵是,东风公司将协调发展9大重点技术领域,重点围绕2大核心战略,实施促进科技发展的8项措施。其中,9大重点技术领域是:整车(包含乘用车、商用车、军用越野车)、动力总成、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制造技术及装备;2大核心战略是:围绕节能、减排、新能源的“绿能战略”,和围绕智能、网联、共享的“智能战略”;8项措施是:加强及加大研发体系、人才队伍、研发投入、重大项目课题、能力建设、众创中心、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等8个方面建设。

实现科技强企,是一代代东风建设者孜孜不倦的追求,是东风在激烈竞争中安身立命的根本。此次科技发展规划的发布,是东风应对汽车产业变革巨大挑战的迫切需求,也是东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五化”技术发展成为汽车行业共识,跨界融合、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带来汽车产业重塑。应对行业变革,东风公司将以科技发展规划与实施为牵引,加快结构调整转型,致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科技创新大会上,东风公司对在科技创新领域有突出表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以鼓励他们在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

东风公司对科技创新项目和人才进行表彰

9月28日当天,东风公司还在十堰青年广场举办了以“奋进五十载 卓越创未来”为主题的东风公司建设50周年发展成果展,对50年的丰厚“家底”和最新的“五化”技术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

L4级东风Sharing-VAN移动出行服务平台

此外,作为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的最新力作,东风风神奕炫搭载了行业领先的WindLink人工智能车机系统,并配备了L2+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是东风风神的一款重要战略车型。值得一提的是,在9月25日,明年就将上市的具备L3级自动驾驶功能的风神奕炫,在汉十高速武当山——十堰东路段顺利完成首次公开高速实测,东风在自动驾驶领域完成了又一次惊艳亮相。

东风风神奕炫

抢占技术高地,东风公司以“五化”为引领,正在加速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致力于成为“为用户提供全方位优质汽车产品和服务的卓越企业”。深厚的技术积累,正是东风应对行业变革的底气。未来,随着东风公司“928新长征”科技发展规划的逐步实施,一系列新技术、新成果将陆续落地,质变成东风未来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

五十载风雨兼程,东风建设者用青春、热血和汗水,书写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如今,站在新起点上,东风公司将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危机感、紧迫感,时刻保持东风初创时砥砺前行的锐气,继往开来,接续奋斗,为实现卓越东风和世界一流企业聚能蓄力,再创辉煌,为建设汽车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