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肺”及时救治1名危重症

“人工肺”及时救治1名危重症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2-28 19:1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月26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和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两个团队通力合作,为一名71岁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开展了ECMO挽救性呼吸支持。目前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正在接受24小时的密切监护及治疗。

2月26日中午,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定点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组织了一场多学科专家会诊,该院收治的一名71岁女性新冠肺炎患者,因年龄大、肺部病变重,病情迅速恶化出现呼吸衰竭,医护人员先后采取了气管插管、俯卧位通气等抢救,其肺氧合状况依然没有改善。参加会诊的专家评估后一致认为,应积极给予体外膜肺(ECMO)挽救性治疗,才能为患者抢得一线生机。

会诊结束,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迅速将患者转运至重症监护室负压病房。援武汉国家医疗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领队肖明朝副院长亲自带队,医疗队队长、重症医学科主任周发春,麻醉科吴彬主治医师、胸心外科王小文主治医师,还有专程从方舱医院抽调的麻醉科曾彦超主管护师,迅速集结。

ECMO的工作原理是将血液从静脉中抽出,流经膜肺氧合血红蛋白并清除二氧化碳,再将经过气体交换的血液输回患者体内。ECMO既可以作为人工肺将氧合的血液送回静脉,再由心脏泵至全身,也可充当人工心脏,将氧合的血液直接推到动脉体循环。经分析、评估、判断患者病情,ECMO小组成员一致决定使用VV-ECMO模式即静脉到静脉模式,为该患者的顽固性低氧和呼吸衰竭提供挽救性呼吸支持。

14点进入隔离病区负压病房,两个团队交流沟通,周发春具体指挥,按置管、预冲、监护三个组安排、明确分工,各组立即启动。非常时期,ECMO机器和耗材都是之前未使用过的其他品牌产品;没有专用穿刺器套包,相关的穿针物品都是临时组合来的可用之物;隔离病房里没有手术灯……有别于平常时期的手术条件,给实施过程带来诸多挑战。

因患者较胖,超声判断血管发现,双侧股静脉位置都与股动脉有重叠,位置不佳穿刺难度大。负责血管通路的吴彬医师和负责监护抢救的王小文医师护目镜上全是雾气和汗水,能见度极低,身穿好几层防护设备完全是靠着感觉和经验操作。置管操作中医生连呼吸都十分困难,期间患者突发快速房颤、血压降低等险情,医护们通力配合,靠着平时练就的娴熟技术,最终顺利完成股静脉和颈内静脉置管,连接管道、调试流量、稳定内环境等,使ECMO顺利运行起来。

此时,所有团队成员穿着隔离服已近7小时,大家全身湿透,汗水聚集口罩里。ECMO正常运转后,大家没有急着出隔离病房,待患者呼吸、循环稳定,ECMO、呼吸机等参数调整好,运行平稳后大家才交班离开。

27日、28日连续两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ECMO小组成员时时关注该患者病情。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范学朋主任介绍,28日早上查房发现患者比上ECMO之前稳定很多,虽然目前病情还很危重,但大家全力以赴,不言放弃再次从死神手里赢得了时间,为下一步治疗争取了机会。后续ECMO管理和护理尤其重要,会根据病情和各项指标不断调整治疗及护理方案。

据悉,武汉市第一医院2月11日被紧急征用为新冠肺炎重症定点医院,共有10支国家医疗队、1659名队员在此并肩奋战,共同为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不懈努力。截止2月28日,共收治患者1100余人,已有124患者治愈出院。(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