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奇幻旅程中的生态学课程

一次奇幻旅程中的生态学课程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5-18 15:2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收到这样的作业,不枉我颠沛流离中完成的生态学网课。”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生命学院)朱斌教授在其朋友圈晒出了一名同学的平时作业。被晒出的这份作业来自生命学院的初铮同学,他在观看了朱斌教授推荐的纪录片《七个世界 一个星球》后,这样写道:“影片终了,也没有告诉我们这大千世界中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但是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自然地海洋里涌动的,永远是生命的浪潮。”

图为朱斌教授当日朋友圈截图

为什么这位教授要用“颠沛流离”来形成自己的网课教学?为什么学生的平时作业是纪录片的观后感?朱斌带着疑问,记者电话采访了朱斌教授和部分上过课的同学。

时差5小时的“云体验”

图为朱斌教授在新西兰小溪中拍摄的鳗鱼

“同学们看到这条小溪里的鳗鱼了吗?他们都是来自遥远的深海海沟,经过了长途跋涉才能到达新西兰的这片浅水区域,而到了产卵的季节,还要再回到深海中去。亚洲鳗鱼同样如此,大洋中心的生态变化通过鳗鱼影响着包括千万中国渔民、日本食客甚至美国鱼饲料供应商的巨大产业链;若能模拟鳗鱼产卵的生态环境则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不是探险类,也不是经济类、美食节目桥段,而是朱斌教授的《环境生态学》课程内容之一。

1月19日,结束了一学期工作后,朱斌教授从武汉前往新西兰准备开始他为期两周的生态体验,但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持续蔓延,原本的两周变成了两个月,期间还曾借宿毛利人家中,每天对着牛群备课。2月中旬,随着华中科技大学提出“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整体教学思路,朱斌教授开始了他5小时时差的网课教学。

如何才能借助网课教学的机会,充分激发大三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朱斌首要考虑的问题。 “慕课凝练知识点、个人体验增强带入性、问题导向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是我给自己提出的网课大纲。为了给同学们挑出最精简的知识点,前期我可能看了有十几套关于《环境生态学》的精品慕课,最终挑选出了最凝练的慕课课程。在保证知识的储备的基础上,我再结合我身处的环境,寓教于体验中,带同学们感受蕴藏在大自然中的‘知识点’。”谈到上课前的筹备,朱斌教授说道:“我一向主张兴趣应该成为学习工作的主要动力,生态学高屋建瓴却又丰富有趣,宗旨是用来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不应当让繁琐的知识点记忆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图为朱斌教授拍摄的温带雨林面貌

“老师每讲到一个知识点都会给我们扩充一些他的所见所闻,上课时他正在新西兰,于是经常就给我们拍一些现场的图片和视频,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通过老师的直观展示,我们明白了身在浅水的鳗鱼的迁徙路线、温带雨林系统的现状,老师从三亚转机潜水时,我们还能看到深海的情境,这种直观的体验是书本无法呈现的。我们也相当于‘云’体验了一把。”谈到上课时的精彩瞬间,生命学院郭子菡同学的声音依然透着兴奋劲儿。

图为朱斌教授拍摄的深海面貌

结课不停教的线上“客服”

上课方式与众不同,结课作业同样独树一帜。

“老师让我们列10个在上课过程中自己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并附上选择的原因。这就使得我们学到的东西,是考完试也忘不掉的东西。线上考试对记忆性知识的要求降低了,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深度的思考,理解现象,发现规律,给出自己的见解,这可能更贴近高等教育应该给我们的东西。”“作业收上来后,我发现课程的重难点问题都覆盖到了,而且还有很多‘和而不同’的个性化问题,这给了我很大的惊喜。”谈到结课作业,学生孙正阳和朱斌教授都深感收获很大。

课后答疑群截图

而“不懂就问”的探究精神在课程一开始朱斌便有意识在引导。为了方便解答同学们自学中的问题,朱斌成立了课程QQ群,每到新的课程学习完,QQ群便会异常活跃。“这种授课时间地点上的自由充分释放了同学们的活跃思维,有时提的问题很有深度,我可能都没办法立刻进行权威解答,所以我也会为解答问题找文献、查资料。我希望通过我的回答和文献的引导阅读,将同学们的问题引入到主流的框架中去,这样他们遇到类似的问题就知道该如何下手。因此课后答疑也是促使我和同学们共同学习的过程。”朱斌教授说道。

《环境生态学》的网课上课时间已于4月29日正式结束,但是答疑QQ群,却没有因为结课而沉寂。同学们遇到不懂的问题,依然会在群里提问,朱斌教授也如上课时一样,有问必答,并承诺其实验室永远对学生们开放,随时来交流讨论乃至开展研究。“生态学是值得用一生去领悟的科学,生态思维对个人乃至全人类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他最后说到,“另一个最大的希望就是通过这次课程让同学们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把老师变成助手。” (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