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竞争,也是科技比拼丨长江评论

育种是现代农业的源头,种业也是现代农业的高地,是科学含量极高的高技术产业,对于现代农业源头和高地的控制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餐桌上是否受制于人。

种子竞争,也是科技比拼丨长江评论

来源: 长江网
2021-02-22 22:2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央视财经新闻报道了一组有关种子“翻身仗”的数据:近十年来,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年申请量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四成。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尤其是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实现完全自给。

育种是现代农业的源头,种业也是现代农业的高地,是科学含量极高的高技术产业,对于现代农业源头和高地的控制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餐桌上是否受制于人。

这里有几个背景需要深入交代一下。农民种下种子,收获粮食,是从古延续至今的传统,他种下的种子,有个学名叫种质资源,传统的农民一般收获粮食后,预留下一部分作为种子,或者与其他人互换作为种子,这叫传统农业种质资源的保留。科学家利用遗传变异等科技手段,选育出新品种,申请专利,叫种质知识产权。在国际上,种质资源和种质知识产权是两回事儿,简单说,种质资源不受保护,种质知识产权则受强制保护。一个国家拥有其种质资源的主权,却未必拥有知识产权,另一个国家可以随意种植;但是资源一旦变成了知识产权,按照WTO的规定,WTO成员方应当以专利或有效的专门制度,或两种制度结合,给植物新品种提供有效保护,而且保护是强制性的。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哪怕世世代代都种植水稻、小麦,如果不拥有水稻、小麦新品种的知识产权,就会陷入想利用科技增产增收但不得不受制于人的窘境。在世界上,特别是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因为科技落后、研发起步较晚,虽然拥有丰富的农业种质资源,却常常面临种子要大量进口、随时面临卡脖子的两难困境,是一个普遍现象。

特别是目前,世界种业正迎来以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种业强国也纷纷进入育种4.0时代,种质知识产权的壁垒会更森严,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种质鸿沟会更深邃。据估算,历史上,全世界83%的遗传资源与作物种植技术来源于发展中国家,但目前75%的种质知识产权控制在发达国家手中,90%的专利为跨国公司所有。难怪专家感叹,由于种子是农业价值链的起点,对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等诸多产业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种子也是食物链的最前端,种子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食品安全问题,一旦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掌控在他国之手,发展中国家的自立性将难以得到保证。

想要不受制于人,就得打翻身仗,要把科技自立自强摆上突出位置,在保护资源、自主创新、做强企业、建好基地上下功夫。新闻里,一方面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进行了种业与农化领域的深度融合,进行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集成,使我国在世界种业市场份额上占据重要席位;另一方面,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年申请量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说明我国已经牢牢将种质知识产权握在了自己的手里,加入到了“种业竞争本质是科技创新比拼”的赛道。

一碗饭,一盘菜,从买到做,是生活日常里平常得可以忽略不计的一件小事,但这背后如何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可是个天大的事儿。从这个角度来讲,种子自主与芯片自主同等重要。种子虽小却是农业发展的命脉,也是关系国家安全的大问题。

 

(周劼)

【责任编辑:吴艳鹏】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