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联合研发的喷射超高性能混凝土(SUHPC)新技术,在国内首座岩洞储氢硐室项目——湖北大冶岩洞氢储能系统的隧洞初期支护工程中成功应用。这标志着我国岩洞储氢工程关键结构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氢能产业基础设施规模化开发提供了技术范本。
湖北大冶岩洞储氢项目是大冶市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矿场综合建设项目的核心工程。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个岩洞地质体储氢项目,同时承担国家级能源战略储备基地与省级规模化储氢总站的双重职能。
储氢隧洞作为高内压承载体,对支护结构的强度、耐久性与抗渗性有极高要求。为此,二航局与武汉岩土所组建联合攻关团队,针对性研发出兼具超高性能与快速凝结特性的薄层喷射UHPC材料及配套施工技术。该技术攻克了传统喷射混凝土初支结构“强度不足、耐久性欠佳、抗渗性薄弱”等痛点,在大幅缩减初支层厚度的同时,显著提升了施工质量与效率,为我国岩洞储氢产业安全化、高效化发展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为保障施工精度与质量稳定性,项目团队同步开展喷射UHPC专用机械臂现场应用探索,实现“材料创新+装备升级”协同突破,为该技术规模化推广与产业化落地积累了宝贵工程经验。
此次应用是喷射UHPC技术在海工结构防护、既有建筑加固等场景外的全新拓展,彰显其跨领域应用潜力。未来,双方将持续深化产学研用融合,依托工程实践与科研创新优势,围绕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需求,推动该技术向更广阔产业领域延伸,为国家重大工程与新能源产业发展贡献力量。(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周荔华 刘坤/金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