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政策看得到,够不着,门槛高。”今年3-6月,江夏区委组织部走访全区350多家企业时,听到不少这样的反馈。企业普遍反映,传统人才评价标准与实际需求存在脱节。
针对这一痛点,10月10日,武汉市江夏区在新出台的“汤逊湖人才政策十五条”中做出重大突破:首次将人才认定权直接赋予民营企业,推出“企业认定、以投代评、以赛代评”三项创新机制,切实降低人才认定门槛。
企业首获“话语权”,以实际贡献为导向
“汤逊湖人才政策十五条”最具突破性的创新在于首次将人才认定权赋予企业。
政策第十条明确,围绕江夏区“331X”产业链,将评审认定一批授权民营企业名单,提供若干汤逊湖人才E类认定名额。被授权企业可自主设定标准举荐人才,只需满足与企业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全职在江夏工作并缴纳社保或个税满6个月的基本条件。
江夏区委组织部人才科负责人表示,这项改革旨在打破以往人才评价中唯学历、唯职称、唯学术论文的倾向,建立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市场化评价机制。
“我们走访时听到不少企业反映,有些技术能手、业务骨干虽然不是博士学历、职称也不够,但确实是企业急需的宝贵人才。”该负责人说,“现在,我们让企业说了算。”
三重维度降低门槛,精准回应企业诉求
除了企业自主认定外,新政还通过“以投代评”和“以赛代评”两个维度拓宽人才认定渠道。
“以投代评”规定,获得江夏区政府投资基金直接投资的企业,其核心团队成员可直接获得人才认定资格。这意味着,市场投资行为成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
“以赛代评”则允许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选手携获奖项目落户江夏后,依据相应条件认定为汤逊湖E类人才,以竞赛成果证明人才实力。实则是鼓励创新创业的青年团队能将项目真正落在江夏。
区委组织部人才科负责人介绍:“这三条通道共同构成了多维度的评价体系,目的是不让任何一个真正的人才被埋没,让人才真正服务于江夏的产业发展需求。”
新政的出台直接回应了企业的普遍诉求。
“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我们听到了很多关于现有人才政策‘门槛高’的反馈。”江夏区委组织部人才科负责人坦言。她举例说,部分企业在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领域拥有顶尖技术人才,较容易达到认定门槛,但对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人才而言,可能会因为学历或职称条件不符,无法通过传统渠道获得人才认定,享受不到相应的政策红利。“我们意识到,人才评价必须与实际需求相结合。”该负责人强调,“企业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人才有钱拿、企业有奖励、推荐者有回报
新政不仅降低了认定门槛,还提供了全方位的激励保障。
经企业自主认定的人才,将参照高层次人才同步纳入区级人才库管理,享受包括认定奖励、购房补贴、租房补贴等在内的全套人才政策。
具体而言,E类人才可获得3年1.5万元奖励;在江夏区首次购买商品住宅的,可享受8万元购房补贴。
同时,引进人才的企业也能获得奖励,全职引进一名E类人才,企业可获得1万元奖励;推荐引进人才的机构或个人同样享有奖励,形成了“人才有钱拿、企业有奖励、推荐者有回报”的激励链条。
对于符合条件的从国内外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回流的湖北籍相关人才,给予5万元的一次性回流补贴。
此外,按照汤逊湖人才类别,还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优诊优疗、配偶随迁就业岗位协调等基础保障。聚焦人才多元化需求,还提供论坛交流、职业培训、国情研修、专家疗养等全方面服务。
创新创业再加码,打出立体“组合拳”
新政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也更加精细、更系统、更全面。
对经评审入选并落地江夏的创新创业领军团队,最高给予100万元经费资助;对获得区政府投资基金支持的项目,按投资额5%的比例给予配套支持,总额不超过200万元;根据获评级别,分类认定团队负责人为汤逊湖C/D/E类人才;对租赁该区国有园区楼宇场地的,根据创新创业领军团队获评级别,按照不高于备案价50%的比例、最高不超过1000平方米的标准给予租赁价格优惠,时间不超过3年;获得企业经营性贷款的,按贴息年化利率2%(且不高于实际贷款利率)的标准给予创新创业领军团队贷款贴息补助,单一市场主体享受财政贴息的贷款总额上限为5000万元,时间不超过3年。由此看出,江夏从资金、配套支持、团队人才、办公场地、贷款等多维度助力创新创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政专门设置了技术经理人奖励,对成功推动科技成果在江夏落地转化的技术经理人,通过赛事评选形式最高给予30万元经费奖励。这一举措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通产学研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人才政策不能高高在上,必须接地气。”江夏区委组织部人才科负责人表示,此次政策创新源于基层走访时听到的真实声音。破除传统的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市场化评价机制,正是江夏区打造“汤逊湖人才”品牌的核心要义。
未来,江夏区将持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让更多千里马在创新创业赛道上竞相奔腾。
(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 周荔华 刘坤|叶艳萍 田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