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件文物国内首展!中国建筑科技馆双展厅焕新,邀市民穿越7000年建筑史

16件文物国内首展!中国建筑科技馆双展厅焕新,邀市民穿越7000年建筑史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04 20:5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1月4日,中国建筑科技馆古代建筑展厅全新开放,与此前10月17日亮相的未来建筑展厅共同构成“古今对话”的展陈新格局。此次升级不仅带来汉千秋万代印文砖、明黄绿琉璃斗拱等16件首次走出清华大学的珍贵文物,更以“源于自然 土木华章”为主题,串联起跨越7000年的中国建筑技艺发展史,市民可免费预约参观。

古代建筑展厅分为“构、筑、跨、耸、宜”五个部分,通过文物、模型、沉浸式装置等多元形式,解锁中国古建的匠心密码。展厅内,“史前混凝土”屈家岭红烧土、破解《营造法式》彩画密码的五彩遍装斗拱模型直观呈现技艺精髓;“墙倒屋不塌”的抬梁式框架、雕饰灵动的黄釉琉璃滴水、题材多样的狮座木构件等展品,既展现“牢而不固”的榫卯智慧,也传递古建独特的审美意趣。应县木塔、嵩岳寺塔等经典古建缩尺模型在新展陈空间中观感升级,沉浸式观影区与多媒体互动区还可让观众深入了解“样式雷”家族历程,读懂古建中蕴含的世界观与礼制规范。

“这些首展文物,不少是梁思成等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收集的古建样本,科学价值远超文物本身。”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刘畅表示,武汉作为“九省通衢”,中国建筑科技馆正成为展示第一代建筑师古建保护匠心、传播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窗口,而5件标有“汉长安城西南角墙头上”等字样的营造学社题写残片,更直观诉说着先辈调查古建的足迹。

未来建筑展厅则以“绿色建筑营造绿色生活”为核心,沿中国建筑气候分区脉络展开。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等40余个建筑作品、30余位建筑师参展成果,生动诠释绿色建筑如何破解气候难题、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对话。“绿色建筑不仅是技术创新,更要让生活更美好。”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点明展览主旨,为观众勾勒出建筑领域人与自然共生的绿色发展图景。

作为2020年开馆、累计接待近120万人次的科普平台,中国建筑科技馆此次联动多方完成双展厅改陈升级,优化了参观动线与展陈形式。“今年是开馆第五年,我们希望通过古今建筑的对话,既弘扬工匠精神、保护历史建筑,也普及绿色建筑最新实践。”中国建筑科技馆执行馆长张祖礼介绍,古代与未来展厅均为常设展览,但首展文物展期仅三个月,馆方还同步推出“从土到瓦解锁古建营造密码”等科普活动,助力青少年沉浸式感受中国建筑的魅力与智慧。

(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周荔华 刘坤/盖伟涛)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