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在全球防疫常态化背景下,博物馆如何以新的方式为公众持续提供文化服务,且彰显各自文博特色?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作为新晋国家一级博物馆,一直在积极探索。
此次国际博物馆日,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以“自然环保、线上临展、公益合作、馆校共建”等多重角度及形式开展系列活动:线上线下同步互动的“中华鲟”主题大河讲堂、原创推出“长江朋友见面会”音视频课、“长江守护者联盟线上知识问答”等等。
探秘中华鲟人工养殖基地
5月18日下午,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与中国三峡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携手,开展最新一期大河讲堂——“梦里‘鲟’它千百度,共话长江大保护”。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华鲟研究所总工程师姜伟博士以“认识中华鲟、保护母亲河”为题,全面科普了中华鲟这一国家I级保护动物的点滴,并带领线上线下观众“云参观”位于湖北宜昌的中华鲟人工繁殖基地。
据悉,为保护长江鱼类资源,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在宜昌成立长江珍稀鱼类保育中心(中华鲟研究所),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研究保护工作,并在人工繁殖、增殖放流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
推出音视频课及知识问答
在5.18大河讲堂之前,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原创推出“长江朋友见面会”音视频课,由长江文明馆典藏研究部动物学、鱼类学学科博士带来长江流域珍稀物种如川金丝猴、中华鲟、亚洲象的科普视频,以期让更多的观众通过对它们的了解进一步认识长江,从而认识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性。
为与公众进行多重互动,长江文明馆还推出“长江守护者联盟线上知识问答”。同时,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跨界合作,在支付宝平台推动以“人人3小时”为主题的“益起猜”线上公益活动,从历史、科学、环保和健康的层面进行深度开掘,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教功能。此外,为迎接国际博物馆日,展出500件(套)昆虫标本的线上临展“一虫一世界——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昆虫科普展”已于5月1日上线,观众可扫码“云看展”。(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