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程序员回家当老师,为孩子埋下科技的种子

95后程序员回家当老师,为孩子埋下科技的种子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3-08 10:1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4岁的陈雅婷是武汉经技术开发区新城小学的一名新晋老师,也是个地道的武汉姑娘。在来新城前,她就职于上海的一家大型国企,做前端开发程序员。

陈雅婷自小热爱计算机,读大学时她就憧憬着以后当老师。备考、笔试、面试、试讲……一路过关斩将,2021年,陈雅婷如愿以偿,考回武汉老家,成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

新城小学有个传统,每年新学期都会开展青蓝工程,旨在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帮助刚入职的新教师快速成长。

陈雅婷入职后的结对师傅是学校信息资源部的陈婵主任,第一次试课,陈主任教导她:上好一节课,不是让学生完成同样的作品,而是50个孩子做出50件作品。

“我们要创造条件,引导每个孩子发挥出自己的创意。”

陈雅婷说自己是幸运的,一上岗,不仅遇到了好导师,也赶上了智慧教育发展的好时机。

2021年下半年,武汉经开区率先行动,落地全区智慧教育规模化应用项目,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赋能,推动区域教育由“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型升级。在此基础上,新城小学也相继引入智慧课堂、智慧体育、小飞机器人、未来派等系列智慧化教学工具,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打造智慧教学模式。

新城小学老师陈雅婷

“新技术、新产品进课堂,为学生构建了自由、开放、智慧的学习及实践环境。”在陈雅婷的人工智能创新教育课堂上,学生们能够通过代码块的自由组合,让机器人“小飞”做出各种指令动作,比如说话、行走、识别文字、翻译等。

“这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典型应用,只要有想法,有创意,就可以做出独一无二的机器人。”陈雅婷说,今年冬奥会的红人,除了顶流冰墩墩,就数各类智能机器人,“他们”给各国的运动员提供服务,不仅减小了人力,更是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力量。

每次准备人工智能创新课程,陈雅婷都会在本子上列出一条条待办事项:前期的铺垫、教具的准备、小飞机器人的调试……逐条完成。

“创客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素养。”老师要尽可能在课前做好所有素材准备工作,令陈雅婷欣喜的是,智慧教育平台上有丰富的电子资源,视频、图片、课件等,这给她备课减轻了不少负担。

新城小学人工智能创新教育课程

课上基础讲解后,她会把相应任务布置下去,留给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空间。学生们会看课本自学,提出创意,最后团队协作完成任务。

“我会告诉他们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哪些角色,具体的分工他们自己沟通决定。”有人选择做计时员,整体把控时间进度;有人选择做记录员,记录活动流程步骤;有人选择做操作员,把大家的想法变成代码;有人选择做汇报员,汇报团队战绩。

“正因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他们更能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通过团队合作,学生们在课堂上总是热情高涨,在实践中学,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原理,体验技术的创新应用。

教学实践越长,陈雅婷对此理解地越深刻。总是有很多瞬间,她惊喜于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联想力,这些也不断督促着她成长,加快更新原有的知识体系。

一次课上,陈雅婷带领学生,让小飞机器人识别方言,识字读音。班上就有小朋友脑补了这项技术可以实际应用的场景。

小飞机器人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肆虐,全国2万余名医护人员前来武汉支援,天南地北的医护人员听不懂武汉话,让医患、护患之间的交流成了难题,网上针对武汉的“方言攻略”也流传了很久。

学生们提出:既然小飞可以识别方言,让方言转换为普通话,武汉疫情时,就应该让它做大家的智能翻译机器人。

“我挺震惊的。”学生们思维开阔,能为实际生活中的难题提出解决方案,这表明他们的信息意识、创新应用能力甚至是信息社会责任等多维度的信息素养在课堂上都得到培养和提升。

陈雅婷相信,再上这一课时,把这个案例融入进来,课堂教学会更贴近生活,更精彩。

在小学阶段,除去语数英三门主科,包括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等在内的所有科目都被大家称为“小科”。 “小科”不是不重要,恰恰相反,“小科”教学正是推动国家 “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政策落地的主要路径。

陈雅婷带10个班的信息技术课,除此之外,还以社团形式带人工智能创新教育课、编程课,“信息技术课教的是通识知识,学生在此基础上还想继续拓展学习,就可以参加各类科学社团。”

“很多家庭可能没有足够的条件让孩子在校外接触到这些课程,那学校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开拓他们的视野,发展他们的潜能。孩子在社团课里学到了知识,对他们自信心的培养大有裨益。”

自小接触到计算机,陈雅婷就在心中种下一颗种子,立志长大后要从事计算机相关的行业。现在,她要将这颗代表科技的种子,撒向更多孩子们的心中,守护他们茁壮成长。(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