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首台原创大思政课舞台剧《逐光的孩子》开演

中南大首台原创大思政课舞台剧《逐光的孩子》开演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12-13 09:5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2月11日,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下简称“中南大”)党委宣传部主办、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新闻学院”)承办的艺术大思政课《逐光的孩子》在该校南湖会堂首次“开讲”。该剧是学校首台以本校支教师生典型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的舞台剧。

触摸光:挖掘优秀师生典型,将文学作品“搬上”大舞台

《逐光的孩子》是中南大新闻学院副教授、儿童文学作家舒辉波的原创长篇小说。小说以该校支教师生典型为原型进行创作,是一部聚焦乡村教育和乡村生存图景的现实主义力作,曾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三十三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并入选2021年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

此次艺术大思政课是根据《逐光的孩子》长篇小说改编,以舞台艺术赋能“思政课堂”,通过乡村教师、研究生支教团支教老师、山区儿童不同角色的精神碰撞与生命成长彰显教育之美,以“光”为主要意象展现中国青年“触摸光、抓住光、发出光”的成长历程,以“跨时空的对话”呈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动人故事,积极弘扬中国青年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风采的责任与担当,以青年人“走出大山、回到大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用教育阻断贫困”的时代传递。

“这是一场充满诗性表达的艺术大思政课,在气质、气韵及格调上尊重了小说原著,但同时它又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它将原著的20万字融入这100分钟,以另一种艺术样式进行了创造,建立起新的审美定式。”原著作者舒辉波对改编后的舞台剧大加赞赏。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苏正民是该校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目前正在四川大凉山支教,他也是该剧的人物原型之一。在听说学校要创作这台舞台剧时,苏正民虽远在大凉山,但仍积极参与到剧目创作中来,“这部剧把故事背景重新设定在大凉山,创作时会涉及到彝族的服装、语言、场景等民族元素,我有幸参与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苏正民的妈妈还从大凉山托邻居骑摩托车跑了十几公里山路,买来当地的彝族服装并寄到武汉。

中南大党委书记栾永玉表示,当前,学校正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挖掘优秀师生典型,打造更多精品力作,不断增强“大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思政元素入脑入心,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将本校师生先进典型融进文学作品,再经二度创作搬上舞台,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将美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精心打造一台有滋有味的艺术大思政课是破解当前“在思政言思政”的传统说教模式和先进典型宣传不够生动的有力举措。

抓住光:创新“开讲”方式,让思政之光“遇上”艺术之美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在第三幕的尾声,舞台上巨幅国旗升起,喜德县中小学代表队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唱起国歌。全场观众为之感染,齐齐起身,共唱国歌。舞台剧中独具匠心的互动式升旗仪式让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融为一体,也将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凝聚。

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此次“大思政课”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方面也做了许多尝试。“他们去拔草、砍竹子、亲手制作道具,本身就是一种劳动教育。”该剧执行导演兰天文评价道,从创作、排练、合成到首次“开讲”,这堂艺术大思政课一共只用了三十多天,并且参与表演的师生都是业余演员,包括大学生、小学生及学校教师,大段的台词和形体表演对演员们提出了挑战。

“在高校我们不做戏剧,而是用舞台艺术赋能思政课堂,将文学作品转化为情境式思政大课,让不同的学科艺术在舞台表演中相互融通,让演员和观众在美育中感受思政课的魅力。”该剧总导演段晴表示,要通过艺术大思政课推动思政铸魂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让高校思政课走下讲台、踏上舞台,化“有意义”为“有意思”,化“宏大”主题为“具象”表达,变“重要”为“需要”,让艺术之美融入思政教育。

“中南大有着红色基因和文艺传统,在新文科教育背景下,我们将《逐光的孩子》长篇小说以更直观和生动的艺术大思政课的方式展示,更能充分发挥它的美育、思政和教改三大功能。”该校新闻学院院长罗晓静介绍到,下一步,学校计划将这堂艺术大思政课搬到大凉山、搬到全国各地的乡村学校,让更多的人感受这堂艺术大思政课的魅力。

中南大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巍表示,这场舞台剧是学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和探索,将舞台艺术融入思政教育,不仅将“高高在上”的先进典型人物具体化、形象化、艺术化,还能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升师生的审美素养,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进一步推动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发出光:爱心接力十五载,用支教“架起”城乡教育互动“桥”

在舞台剧的尾声,舞台上,茫茫夜色、遥遥群山、幽幽空谷、点点繁星,一束束火把蜿蜒而上,熊熊的⽕焰直抵天空。苏老师的画外音响起,“那一刻,我心里默默呼喊无数遍‘我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这也道出了无数支教师生的心声。

中南大新闻学院大三学生程英琦在看完舞台剧后说:“我的家乡以前也是贫困县。大一大二时我报名参加了线上的支教,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也会选择去边远的山区支教,有一份力、发一分光。”

该校教师姜金元是舞台剧中乡村教师齐老师的扮演者。像齐老师一样,再过两个月,他也将退休。“在结束我36年的教书生涯之际,能够饰演一位大家喜欢的老师,是我教育生涯最完美的谢幕。以后,我也将继续关注和支持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是架起家庭与社会的一座桥梁。从中原大学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跨越七十余年,中南大一直发挥着桥梁的作用,就像剧中齐老师代表的那座吊桥,架起了孩子们通往外界、通往未来的路。中南大以及中南大的支教者、教育工作者也是架起城市和乡村、链接过去第一个百年和第二个百年的桥梁。

中南大党委副书记、校长杨灿明表示:“中南大是一所具有鲜明红色基因、深厚人文底蕴的高校,‘走向人民需要的地方’是我们校歌中的歌词,更是每一位中南大人的坚守。”从2007年中南大首批研究生支教团的3位队员到2022年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的15位队员,15年来中南大共计派遣168名支教志愿者前往甘肃酒泉、云南德宏、湖北恩施、四川凉山四地十八校开展支教扶贫服务,以实际行动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