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老师一年建成3家书屋,助力大凉山儿童圆梦

支教老师一年建成3家书屋,助力大凉山儿童圆梦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3-21 15:1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支教老师一年建成3家书屋,吸引147名志愿者参与,受捐图书约1.5万册,近200个孩子受益。

三年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苏正民开始着手谋划“阿依书屋”项目。2022年2月,在两年多的不懈努力下,第一家书屋正式投入运行。近日,苏正民在自己的支教日记里写道,“今年,我们也为学雷锋纪念日准备了一份礼物——两间阿依书屋已经正式落地开放了。”与此同时,还有两家正在建设当中。

三年来,从苏正民一个人单枪匹马发展到如今147名志愿者加入,从主要依靠个人募集资源到许多单位和个人捐款捐物,从零散的几个孩子走进书屋到近200个孩子成为书屋受益者……阿依书屋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也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更成为了许多凉山阿依们的精神家园。

“书屋的不断增加,不只是数字的变化,更意味着书屋能服务更多的凉山孩子,见证更多孩子的改变,守护更多孩子的梦想,我们将继续建设更多书屋,不断发展壮大服务队伍,让学雷锋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雷锋精神在大凉山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苏正民如是说。

凉山阿依们的精神家园

有一个可以看书的地方是苏正民孩童时的梦想。“小时候,村里没有图书馆,我常阅读父亲在工地上捡来的书,这对我参加小升初考试和后来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苏正民认为,阅读对青少年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凉山的孩子们对知识有无限的渴望,希望通过阅读看到外面的世界,更希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走出大山。2020年,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我国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凉山孩子们的物质需求满足已经不成问题。于是,苏正民将志愿服务的重心转移到精神帮扶上,由此开启了他的书屋计划。

阿依书屋

苏正民在调研中发现,西昌市有很多进城务工人员。他们从偏远山村来到城市,只为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但这些孩子到了西昌后,很难以融入当地,同时这些孩子又调皮捣蛋。他们的父母既没有时间照顾他们,也不知如何教育他们。还有一部分好学的孩子,对课外阅读有浓厚的兴趣,但又没有良好的学习条件。一到寒暑假,不少父母就会领着孩子很不好意思的来找苏正民和妹妹帮忙给孩子补习功课。

苏正民决定修建书屋,为这群孩子也为自己。

早在三年前,苏正民就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走遍西昌市的大街小巷寻找合适场地。成为支教团成员后,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书屋的筹建当中。2022年初,西昌市一位爱心人士被苏正民的公益事迹所感动,主动提出免费将自家房子作为书屋场地。就这样,第一家书屋开始运营。后来在社区的支持下,书屋又换到交通更加便利的位置。

苏正民在书屋整理捐赠书籍

书屋不仅提供课外书籍阅读,还开展作业辅导、素质拓展以及夏(冬)令营活动,引导孩子们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拓宽孩子们视野,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希望书屋成为凉山孩子们的精神家园和周末、寒暑假最想去的地方。”苏正民说。

孩子们在书屋阅读

苏正民的妈妈非常支持儿子创办书屋。苏正民不在西昌时,苏妈妈成了打理书屋的主力,也成了书屋除苏正民以外的第一位志愿者。在苏妈妈的宣传下,周边的居民们纷纷带孩子来到书屋。

参与和支持的人不断增加,书屋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爱心人士的关注。在黑龙江美之翼商贸有限公司的资助下,2023年第二家、第三家书屋也相继建成。目前,书屋受捐图书约1.5万本,基本能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需求。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在书屋就能与山外的世界建立联系,享受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书屋还安装了网络,引进了电子大屏。

一年来,书屋孩子们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提升了,过去孩子写作文是“老大难”,现在越写越好;孩子们在书屋能够高质量完成作业,一些孩子的作业经常得到学校老师们的夸赞;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升,部分孩子还考上了西昌最好的中学;孩子们通过开展各种文体和素质拓展活动逐渐解开心扉,变得开朗、阳光、自信……

“书屋的书很多,我学到很多知识,眼界变宽了,我还认识了很多和我一样的小伙伴。”的日阿合和他的三个弟弟经常去书屋。第一家书屋刚刚运营不久,的日阿合的父母就专门带孩子从美姑县搬迁到西昌市来到书屋。“阿合刚去书屋时,数学、语文最高只能考70和65,最近一次考试,竟然考了96和88.5,学习进步非常大。”父亲的日尔布笑容满面地说,现在孩子们更加懂事,也越来越有礼貌,“一分钱不要,还帮忙照顾阿依,我们在外打工也感到很放心。”

像的日阿合这种情况的孩子很多,一年来,三家书屋让近200个孩子成为书屋的受益者。书屋也成为孩子们课余时间去的最多的地方,一群凉山娃在书屋找到了归属感与快乐。

点点“微光”聚成大爱

涓涓细流汇成海,点点纤尘积成山。

在苏正民的影响下,147名志愿者先后加入书屋项目,越来越多的“微光”汇聚起来,一同弘扬雷锋精神,成为书屋的建设者、开拓者、奉献者。

“书屋为凉山的返乡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反哺家乡、回报社会的平台。”苏正民说,这让大家能够更好地关心家乡建设,成为家乡与外界的沟通桥梁。

何木果是西南石油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大二学生,12岁时因不幸碰触高压线,导致肢体残疾。

“因为身体原因,很多事情我帮不上忙,但他依然耐心带我参与书屋建设。”受苏正民的鼓励,何木果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帮助他人。寒暑假期间,何木果经常与当地社工机构照顾老幼特殊群体。从小到大,他得到过身边许多好心人士的资助,现在想尽己所能去回馈社会。

志愿者在给孩子们辅导作业

与何木果相同,曲比雪英也是一名大二的返乡志愿者。9岁时,父亲去世后不久,二妹病重,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幸得好心人帮忙,她才得以继续学业。

去年暑假,曲比雪英发现书屋在招募志愿者。她想成为像苏正民一样的人,便和3名同学一道去报名。“报名情况特别火爆,有很多人想参加,我是第二批才报名成功。”

苏正民对曲比雪英产生了很大影响。她不仅是书屋的志愿者,也是火把节的志愿者,还经常参加学校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苏正民影响了许多像我一样的人。”曲比雪英感叹道,他通过书屋把志愿者凝聚在一起。

志愿者与孩子、家长在书屋合影

许多社会爱心人士也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

连日来,书屋收到数批来自武汉的捐赠书籍。发起人是一位叫冯珍的普通市民。她的丈夫是武汉“献血大王”,与苏正民在献血时相识,知道苏正民在做书屋,冯珍就把闲置书籍捐给书屋。身边的朋友知道后,都主动来打听捐书渠道。

冯珍和丈夫组建了一个捐赠群,把身边有捐赠意愿的30多位朋友拉进群。大家把闲置的书籍、学习物品分批捐到书屋。“一本书对我们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可能会改变一个凉山孩子的一生。” 冯珍积极营造捐书氛围,希望更多人加入这项微公益。

很多机构也纷纷加入捐赠队伍,在社会上掀起献爱心暖人心、弘扬雷锋精神的热潮。

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部分书籍

周晓燕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届毕业生,在阅读领域深耕多年,通过苏州校友会了解到苏正民在做书屋,主动联系并大力支持他。周晓燕在苏州发起了图书募集,校友们都主动捐赠。“很多校友买新书邮寄过来,而且都没有署名。”最终,他们向书屋共捐赠2000余册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

周晓燕把公司每周录制的视频、音频课程等学习资源发给苏正民,供书屋使用。“疫情散去,我打算去凉山看看,看还有什么我可以做的。”

“1+N”

下一步,苏正民计划打造“1+N”的书屋模式,坚持以书屋为主,辅以作业辅导、假期陪伴、夏(冬)令营活动、家庭教育、法制教育、农技培训等多种公益形式。书屋将充分发挥阅读功能,将服务对象由孩子扩展到成人,分阶段逐步发展成为当地乡村与社区的活动中心、文化交流阵地。

“我希望把书屋做成一个平台。”苏正民对自己未来的定位是做一个资源链接点,争取到更多的资源来建设书屋,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

书屋还将与新华书店、专业阅读机构和爱心企业合作,开展线上教学、提供阅读支持、组织阅读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吸引社会资源共同打造更多书屋。

书屋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也让雷锋精神在大凉山浇灌出了更加璀璨夺目的索玛花。“作为一名曾经受过党和国家帮扶的志愿者,我将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雷锋精神传承下去’的殷切嘱托,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苏正民在支教日记中写道,“我将在书屋项目中不断深化落实经典阅读、家庭教育、乡村夏令营等活动,更高质量地服务更多凉山的乡村儿童,把阿依书屋打造成凉山乡村孩子的精神乐园,为乡村振兴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建立更多的阿依书屋,为更多的青年志愿者提供服务家乡、回报家乡的机会与平台,将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让雷锋精神的种子在凉山这片热土上不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一片片参天大树。”

(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 周荔华 | 刘坤 熊灯 卓张鹏)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