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北畔,两座“高塔”比肩而立,现场轰鸣声不断。技术员轻轻按下操作键,约5层楼高的“一体化智能筑塔机”缓慢向上爬升,仅一个半小时完成了一次6米“登高”;施工平台上,一片片排布匀称、焊点密实的钢筋网片被吊入“钢筋部品胎架”中,工人仅需1到2天就完成一节塔柱“骨架”的拼装……这是中交二航局负责建造的长江上最宽的钢箱梁悬索桥——双柳长江大桥主墩施工现场。
武汉双柳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是武汉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桥主跨1430米、宽50.5米,采用双向8车道,设计时速为120公里,由湖北交投投资建设、中交二航局负责施工。目前,大桥处于加速建设期,北岸主墩正在进行第15节塔柱施工,净高达87.215米。
由于大桥采用“一跨过江”的施工方案,整座大桥的重量经由主缆传递后“压”在了主墩上,其施工质量对大桥的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又要满足生产工期、外观质量等要求,施工压力倍增。“要雕筑出艺术精品,就要有一把锋利的‘刻刀’,我们的‘刻刀’就是智能建造。”二航局双柳长江大桥项目总工程师陈诚表示。
大桥一体化智能筑塔机搭配的钢筋部品工艺,是实现主墩塔柱“精雕细琢”的重要手法。钢筋部品工艺是将大桥主塔钢筋骨架“预制”成整体后,再起吊至主塔施工节段进行安装的工艺,在搭配以“装配化设计、自动化下料、工厂化制作、快速化安装、智能化控制”为总体理念的钢筋部品工业化智能建造成套技术体系的加持下,大桥建设“精品过程管控”得以充分实现。
为了将打造精品的理念贯彻到底,项目团队引进了二航局技术中心研发的“钢筋网片柔性生产线”,双柳长江大桥成为了湖北省首个使用该生产线的工程。此外,项目团队还形成了信息管理系统,搭建云平台,对施工现场实施监测,强化人机料配合;运用数字建造技术,让施工过程数字化、可视化。
“智能建造将是重要的发展机遇,打造‘精品工程’已不仅仅是质量、安全、管理、外观等的‘竞技场’,自动化、数字化等技术实力也将成为这一舞台上的强大竞争力。”陈诚说。
武汉双柳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是规划中武汉新港高速(新洲至华容)跨越长江的过江通道,项目起于武汉市新洲区S111汉新线,终点与S31黄鄂高速公路相接,路线全长约35公里。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增强过江通道供给能力,有效推动武汉都市圈一体化进程,为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对武汉都市圈乃至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周荔华 刘坤/许豹 黄子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