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保护发力进行时十年禁渔举措合力,鱼类种群开始恢复

长江保护发力进行时十年禁渔举措合力,鱼类种群开始恢复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8-26 17:2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编者按

中国日报8月26日在《绿色中国》栏目推出整版报道,报道长江大保护取得的显著进展。通过“十年禁渔”的政策和一系列综合举措,鱼类种群逐渐恢复,非法捕捞得到遏制,同时针对濒危鱼类如中华鲟的保护工作也在积极推进。政府及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让人们对长江生态环境的未来充满信心,期待着2030年的长江将呈现出更好的面貌。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出生在江西德安县,在这座毗邻鄱阳湖的小城,他的童年记忆里满是跃动着的水和鱼。

自3岁起,危起伟就经常在家附近的一条小河玩耍。“对我们小孩子来说,这条小河充满了乐趣,简直离不开它。”他笑着说。

更重要的是,河里有他最喜欢的食物——鱼。他的爷爷是一位渔民,还有一只经过训练的鸬鹚作为帮手。“那时鱼很多,所以可以很容易地抓到。”

时过境迁,2017年至2020年间,当危起伟作为首席科学家第一次调查长江时,鱼类资源情况显著恶化。

“渔民几乎捕不到鱼,卖鱼赚的钱几乎只够渔船燃料的支出。”彼时,他意识到保护行动迫在眉睫。

危起伟参与的是由农业农村部统筹部署的第二次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长江流域总共采集到323种鱼类,其中135种历史上有分布的鱼类,本次未被发现。

这些年来,危起伟稍感安心。作为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部署,自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现常年禁捕。

除了禁渔,一系列举措也有力开展。2016年1月,在重庆召开的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推进会上,强调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此后,2018年4月在武汉举行的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等关系。

危起伟称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决定“有远见、有眼光”,因为鱼类资源保护不是一个机构、一个政府部门就能完成的,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非法捕捞得到遏制

自禁渔以来,农业农村部联合各级有关部门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

农业农村部4月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3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和公安机关月均查办涉渔行政案件1600多起、刑事案件500多起,市场监管部门月均查办相关案件300多起,对非法捕捞行为保持高压严打态势。

同时,实施“亮江工程”,视频监控设备基本覆盖长江干流、长江口和鄱阳湖、洞庭湖等重点水域,沿江地区持证渔政执法人员达到1.04万人、比全面禁捕前增加了4倍,初步形成了人防技防结合、专管群管并重的执法体系。

“2023年群众举报的非法捕捞数量同比下降28%,非法捕捞高发频发态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农业农村部表示。

为了加强对鱼类,尤其是濒危鱼类的保护,长江这条“黄金水道”沿岸的许多项目都已搬迁。

建于1958年的湖北宜昌王家河油库,曾是鄂西地区规模最大的成品油储备基地,年吞吐量可达130亿吨。为了践行长江大保护,让出中华鲟繁殖洄游的必经河段,王家河油库的码头如今已经迁建至60公里外。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中华鲟的历史可追溯到约1.4亿年前的恐龙时代,在当下却面临危机。中华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在王家河油库的长江沿岸原址,码头栈桥承接平台等设施被保留下来,打造为“长江大保护教育基地”,承担起传播中华鲟保护知识等公益职能。

中国石化湖北石油分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王保生表示,为积极投身长江大保护,湖北石油关停了包含王家河油库在内的11个油库,此外,还关闭了17座沿江油品收卸码头,搬迁、拆除了12座水上加油站。

同样为了保护中华鲟付出努力的,还有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项目。

伍家岗长江大桥位于葛洲坝下游15公里处,地处长江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缓冲区,是中华鲟洄游繁殖栖息地。为此,大桥在2016年底开工前更改了设计方案。

这座相当于50层楼高的大桥,最初的设计是在长江中央架设两个桥墩。然而,这一方案尽管成本更低,但同时意味着不可避免的水污染、光污染和噪音污染,会对流域内中华鲟的生存、洄游和繁殖造成影响。

因此,伍家岗大桥最终选择了悬索桥一跨过江方案。大桥的主缆需要加粗,锚固点增加,成本相较原方案多耗资约1亿元人民币。

鱼类恢复卓见成效

禁渔三年,一些积极的迹象表明,长江中的鱼类资源总体恢复向好。

四川宜宾的三江口是热门的旅游景点,金沙江、岷江在此汇合,始为长江。野生鱼群在此群聚,有的可重达20多公斤。

“这些鱼都不怕人。”宜宾市叙州区农业农村局渔政指挥中心的执法人员全红(音译)说。

近日,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3年)》显示,在禁渔之前,长江干流以及鄱阳湖和洞庭湖(即仅有的两个天然通江湖泊)的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处于“无鱼”的最差水平,而现在,它们的评价等级都提高了两级。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等级分为6级,“优”是最高级,其次是“良”、“一般”、“较差”、“差”、“无鱼”。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焕章长年从事鱼类研究,对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的改善表示赞同,并通过具体的物种举例说明了鱼类资源恢复的现状。

以鲤鱼为例,作为原本长江中的常见鱼种,鲤鱼在2000年后数量下降,乃至“几乎见不到”,尤其是在禁渔前的十年间。如今,每年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都能多次发现这种鱼。

另外,从单一物种的恢复也能窥见整体生态的向好。鳤鱼(Ochetobius elongatus)俗称刁子、麦秆刁,是一种凶猛肉食性鱼,它的生存非常依赖于其他鱼类。本世纪以来,鳤鱼的数量急剧下降的主因在于过度捕捞——不仅直接影响物种数量,还破坏了食物链。

“鳤鱼的恢复其实就标志着整体鱼类种群的恢复。”刘焕章表示。

危起伟相信,随着长江生态保护措施的逐步实施,未来长江水生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

“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2030年的长江。”对于这条亚洲最长的河流,他表现出充分的期望和信心。

原文见8月26日中国日报旗舰版7版

英文链接:http://www.chinadaily.com.cn/a/202408/26/WS66cbd742a31060630b924df2.html

(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周荔华 刘坤/余盈盈)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