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2025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就业发展研讨会在湖北武汉举行。本次研讨会以“数智未来 新质成长”为主题,来自教育主管部门、全国高校、行业学会的专家学者、业界代表现场研讨,共话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与就业发展的实践路径。
2025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就业发展研讨会在湖北武汉举行
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秘书长熊剑表示,校企双方应着眼长远充分合作,实现双方资源的互补,把企业需求员工优势充分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于课程设计、培训体系构建、实习实践活动等各个环节。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表示,数字化与智能化正在重塑当今时代,催生出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质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型和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技术的发展,教育行业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变革。新东方始终秉持“终身学习、全球视野、独立人格、社会责任”的教育理念,不仅致力于传授知识,更努力成为社会变革的践行者。
圆桌对话环节,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CEO周成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丁红星,天津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孟昊,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闫建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生就业指导处处长吴堂高展开讨论。高校嘉宾认为,高校人才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高校应自练内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前瞻性、引领性地回应国家战略发展和社会需求。周成刚表示,人才培养是复杂和漫长的过程,企业应与学校、家庭和社会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更多复合型人才的不断涌现。
2025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就业发展研讨会圆桌对话现场
当天同期举行“就业育人单元:高等教育与高质量就业路径探索”“新质成长单元:职业筑基与数智人才培养促就业”两场圆桌研讨活动。与会嘉宾聚焦多元化人才培养、青年职业发展、教育创新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研讨会期间,新东方发布了《量化考研:2025年考研年度报告》和《中国职业高等院校竞争力白皮书》。前者呈现最新考研趋势、招生数据、学员特征及备考规划,为广大考研学子科学备考提供建议;后者从求学、升学、就业三个维度对我国职业高校的竞争力进行了评估和分析,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规划指南。
在当今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的时代,校企合作已成为培养“新质人才”的关键桥梁。在活动现场,新东方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与20余所高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在教学与实践领域的优势,创新合作模式,共同探索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生态。(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周荔华 刘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