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毫米的极致追求,毫厘间智造“大国重器”

0.02毫米的极致追求,毫厘间智造“大国重器”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29 15:2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制造业领域,0.02毫米,这看似微不足道的距离,却是难以跨越的精度鸿沟。然而,中铁科工集团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的陈汉龙,却在这毫厘之间,雕琢出“大国重器”的卓越品质。

2010年,刚毕业的陈汉龙踏入中铁科工江夏基地机加车间,成为一名车工。面对轰鸣的机器和精密的零件,他迅速被机械制造的魅力所吸引。车工工作中,“细长”工件加工难度极大,需凭借手摸感知粗糙度,紧盯刀纹把控尺寸公差。陈汉龙凭借对关键技术的执着与钻研,花费一千多个日夜,练就了一手精湛的车工绝技。他不断学习,从普通车床到数控车床,从小机加工到大型加工,逐步成长为掌握车、铣、钻、镗等全工种技术的全能型工匠。在工作中,他不满足于只做一名普通车工,主动向设计师请教产品设计思路与用途,从整体视角思考,尝试不同方法提升加工效率与精度,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力求零缺陷。

陈汉龙有随身携带笔记本的习惯,工作中的疑问、难题、错误与亮点,他都会详细记录,闲暇时便对着笔记深入钻研。长期积累下,他成为同事眼中“记性好”“点子多”的“陈师傅”。依托这本笔记,他创造出“陈汉龙加工法”,其中包含10项先进操作法和30余种工装夹具。三峡电厂70万千瓦水轮机组的推力头和镜板,作为重要承载设备,易磨损且修复难度大。陈汉龙定制设计专用吊具,零失误完成35台套设备修复工作。该超精加工对质量要求严苛,平面度、平行度均要求达到0.02毫米,镜面粗糙度要求Ra0.2微米,他的加工法连续8年保障全球最大水电机组稳定运行。在盾构机领域,他组织优化工艺流程,将生产周期从7天缩短至3天,成本降低60%,合格率达100%,助力国产盾构机打破国际垄断,广泛应用于多地地铁建设。

从一线工人成长为机加工车间班长,陈汉龙始终坚守生产一线,怀揣产业报国情怀。2018年8月,他牵头成立“陈汉龙创新工作室”,将自身多年积累的技术工法经验分享给车间里有干劲的年轻人。通过定期开展培训班,采用“老带新、传帮带”教学方式和“能者上,庸者下”轮岗准入机制,打造出一支创新智造的“工人铁军”。工作室成立7年来,完成技术革新68项,获国家专利15项,多项成果填补行业空白。参与制造的高铁线路混凝土雕刻机达到轨枕刻字毫米级精度,效率提升5倍,获国际先进技术认定并推广至“一带一路”项目;在世界首创掘爆机“心脏”制造上,精准完成650毫米深油脂孔加工,零失误交付核心部件;提出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方案,推动盾构机再制造节能60%、耗材节省70%,助力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陈汉龙在毫厘间追求极致,带领团队以匠心打造精品,在机加工领域树立起行业标杆,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工匠精神与创新担当。

(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 周荔华 刘坤|卿柔)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