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石,这座曾经的“光灰城市”,如今在长江南岸展现出崭新的生态面貌。在全国首档双碳全媒体电视栏目《大家来说碳》黄石专场中,我们看到黄石将生产、生活、生态融汇编织成长江经济带的“绿丝带”。
一、绿色蝶变:石海变绿洲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核心景区“矿冶大峡谷”曾是“亚洲第一采坑”。仅从1890年至2000年的百余年间,累计采出1.3亿多吨铁矿,生产出32万多吨矿山铜,最终形成了最大落差444米、坑口面积达108万平方米的“亚洲第一天坑”。
为修复受损的生态,黄石人选择了将工业遗址改造为文化公园的深度开发之路,在露天采矿废弃的岩石堆上种植生态复垦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管理处主任阎红勇介绍,上世纪60年代,有5名懂植物的技术人员,长年累月驻扎在废石场,一亩一亩试验不同的树苗,尝试“在石头上种树”。最终,他们花了20多年的时间,经过艰辛摸索,最后发现豆科类刺槐,稍微培点土,不需要浇水,就能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
2005年7月23日,黄石矿山公园成为全国首批、湖北省首座国家级矿山公园。
湖北省黄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兴才在节目中谈到,“亚洲第一采坑”变为“亚洲第一硬岩复垦林”是黄石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当政府决心与市民行动同频共振,长江经济带的绿色转型就有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未来能源 科技降碳
在全球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的今天,新能源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日益广泛。而作为新能源产业中的重要分支,氢能因零排放、能源效率高等特性,被视为“终极能源”之一。
大冶市绿氢工厂:2025年3月7日,湖北省首座大规模绿电制氢厂成功接电,标志着湖北省氢能产业迈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大冶市矿区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矿场综合建设项目,不仅是湖北目前唯一入选国家发改委清洁低碳氢能创新应用工程,也是全国首个开展岩穴储氢科研攻关项目。
·构建千亿级新型氢能产业及氢能矿用机械产业链,对推动黄石加快从传统产业向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磁湖电厂:2024年5月投入使用的磁湖电厂是湖北地区首个地市级虚拟电厂,它并非实体电厂,而是一个智能调度“管家”。通过和省级平台联动,利用智能算法和5G数字技术,实时采集用电数据,对电网负荷进行监测分析,动态发布削峰邀约。
·磁湖电厂将大量散落的清洁能源高效聚合,储备了超过24万千瓦的调解能力,等同于在黄石多投产了一组大型火力发电机组。
·虚拟电厂磁湖电厂实体化运营,已累计交易电量148.5万千瓦时,交易电量和金额均位居全省第一。
三、制度降碳 多方并进
湖北省黄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斌在节目中向大家介绍了黄石在制度降碳上的新做法和新布局。
积极推动碳市场建设
依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截至目前已纳入碳排放履约企业42家,履约率100%。
探索个人碳普惠平台
去年6月,我市正式上线了个人碳普惠平台“碳绘黄石”,这是继武汉“武碳江湖”之后湖北省的又一重要碳普惠平台。
积极对接中碳登公司
力求未来在碳排放监测、碳排放核算、碳配额管理、生态碳汇管理等领域开展合作,从企业市场向市民市场逐步铺开,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碳的数智化治理,努力探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
四、专家点评:贡献湖北双碳智慧
湖北中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方文指出,黄石近几年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特别是实施清洁能源替代、绿色低碳转型、把将节能降碳从生产端向生活端延伸的前瞻布局,打造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低碳示范样板。
通过深度探访,我们读懂黄石这座城市的幸福密码,藏在每个触手可及的绿意里。蓝天碧水浸润着万家灯火,产业转型托举起民生温度,我们相信,这场转型之旅,必将为更多城市提供可触摸的绿色发展生动范本。
(湖北电视综合频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