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芯”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背起行囊,分赴川渝、广州、珠海、深圳、苏州、武汉,带着“工程硕博士如何更好服务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现实课题,与企业车间、研究所实验室、高校院所,展开了一场跨越万里的深度调研与对话。
实践队员们的脚步遍及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腹地。在川渝地区,他们走进成都华大九天科技有限公司等七个企业与高校,感受西部“芯”力量崛起的脉搏;在广州-珠海地区,探访中山大学等八个高校与企业,了解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在创新前沿深圳,深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十个研究所与企业的研发中心与产线,触摸技术迭代的最快节奏;在第八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举办地苏州,队员们实地采访参赛研究生,倾听青年学子对工程硕博培养、校企联培模式的思考与期待;而在大本营武汉,在九峰山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与企业及母校的集成电路,聚焦本土“芯”生态的培育与突破。
调研以座谈和实地参观为主。队员们不再是课堂里的学生,而是带着问题意识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们与企业工程师、技术主管、人力资源负责人、高校导师、研究所研究员等展开交流,也捕捉到产业发展的真实图景与人才需求的关键信号。
在川渝的企业生产车间,高温无尘服下的坚守,让队员们对“工匠精神”有了更具体的认知;在广州-珠海的产业链座谈会上,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学科交叉融合对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重要性;在深圳的各大研究院,队员们就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展开交流,把宏大政策拆成可落地的流程卡,也为后续校企合作方案预埋接口;在苏州的集成电路产教融合论坛上,队员们与行业专家深入对话,汲取前沿观点与实践经验;在武汉的科研实验室,与母校导师的交流中,关于课程设置如何更贴近产业前沿、校企联合培养如何深化的讨论火花四溅。
当调研笔记合上,实践的尾声恰是奋斗的新起点。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芯”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正将沿途采集的“芯”火种带回校园,融入未来的学习与研究。他们深知,今日的“问计万里”,不仅是一次深刻的“职业预习”,更是为擦亮“中国芯”贡献青春智慧的一份务实担当——从了解开始,从建议出发,步履不停。
(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 周荔华|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