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武汉8月25日电(记者:刘坤 殷铭悦)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活动今日在武汉启动。由中宣部组织的此次活动汇聚近200名中央和地方媒体记者,分赴全省各地调研采访,探寻并记录湖北在“十四五”收官之年释放的发展活力。
为期一周的采访中,采访团将走进武汉、鄂州、潜江、荆州、宜昌、襄阳、十堰等地,以行进式报道、深度调研和融媒体形式,全面呈现湖北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消费提振、民生改善和开放格局等方面的探索与成就。
创新驱动:厚植科教沃土,点燃发展引擎
“科技创新是湖北的最大优势。”湖北省科技厅厅长冯艳飞在当天介绍会上直言。近年来,武汉科创中心全球排名跃升至第13位,汉江实验室等“国之重器”相继落地,全省全国重点实验室增至45家。
数据彰显活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三五”末的1万余家增至近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五倍至4.6万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幅超过40%。量子联合基金、战略人才“十百千万”工程等举措,不断完善创新生态。
一批标志性成果脱颖而出:北斗厘米级高精度定位、全球最快磁悬浮技术、智能重型机床、人形机器人……湖北正加快把“最大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副省长黎东辉表示,湖北正全力建设全国重要科技创新高地。
产业升级:从制造大省迈向智造强省
创新优势正加速转化为产业竞争力。2024年,湖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达到4.7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15.5%。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9.3%,工业贡献率达37.3%。
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和大健康三大产业已迈入万亿级赛道;氢能、6G、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积极布局;数字经济规模突破3万亿元,占全省GDP一半。人工智能光模块、车规级芯片、人形机器人等尖端产品已走向市场。
“湖北正从‘工业大省’向‘智造强省’加速转型。”湖北省经信厅总工程师盛章学说。全省已建成55家5G工厂,5G基站数量居全国前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消费提振:以旧换新撬动内需潜力
产业升级反哺消费市场,消费活力反过来推动产业发展。湖北在全国率先启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截至8月23日,汽车以旧换新50.8万辆,家电、3C数码和电动自行车换新超过5280万台,直接拉动消费1600亿元。
“汽车换‘能’,家电换‘智’,不仅推动了绿色转型,也让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湖北省商务厅副厅长李晓燕介绍。补贴、贴息、企业让利、市区联动等多重政策叠加,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潜能。今年上半年,湖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民生活力:就业与文旅双轮驱动
民生是发展的根本。湖北连续四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90万人,高校毕业生选择留鄂就业连续三年突破40万人。今年上半年,新兴产业岗位需求同比增长超过150%,为青年就业开辟了新空间。
文化旅游成为新的增长点。2024年,湖北接待游客8.73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9000亿元,创历史新高。今年暑期,三峡旅游、楚文化古迹和“知音湖北”品牌热度不减。文旅融合不仅打造了新的文化名片,也带动了城乡消费和就业。
湖北省文旅厅厅长克克表示,湖北正大力实施文化创新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我们坚持‘文化铸魂、旅游兴业、服务惠民’,把文旅产业培育为支柱产业,让老百姓在文化惠民中获得更多幸福感。”
开放格局:从“九省通衢”到“九州通衢”
如果说创新和产业是“内功”,开放则是湖北面向未来的“外力”。中欧班列(武汉)年开行量连续两年破千列,花湖国际机场航线覆盖全球。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8.4%,创历史新高。
跨境电商、海外仓、境外经贸合作区等新业态加速发展,“鄂品出海”更加便捷高效。传统的“货到汉口活”正加快转型为“货到花湖快”,湖北正崛起为中国内陆开放新高地。
从武汉光谷实验室的科研攻关,到宜昌绿色化工循环园区的产业升级;从潜江稻田里的“虾稻共生”,到襄阳汽车产业基地的轰鸣声,湖北的发展脉动清晰可见。
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湖北正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消费提振和开放格局,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篇章。本报记者将继续深入各地,记录并讲述荆楚大地的“活力故事”,与世界分享这份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