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襄阳老河口8月27日电(记者 刘坤) 下午三点,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湖北中力机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
焊花飞溅、机器轰鸣,一辆辆电动叉车正从流水线上缓缓驶下,年轻的工人们穿梭其间,动作熟练而有序。
车间一角,魏衡正在巡视生产环节。他曾是一名依靠务农和外出打工维持生计的普通农民,如今已经成长为湖北中力机械有限公司的生产主管。
“最大的幸福就是再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有稳定的工作,下班还能接孩子放学。”他笑着说。
这种转变并非个例。
近年来,老河口锚定“工业强市”战略,依托“3+2”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现代食品三大主导产业,培育新材料和低空飞行器零部件等新兴产业,产业版图持续扩展。
中力机械成为中部地区首个集铸造、整机制造和零部件配套于一体的智能叉车产业集群,年销售量预计突破12000台。
顺博铝合金、楚凯冶金等企业则在循环经济领域深耕细作,形成再生铝、再生铅、再生橡胶等全链条产业集群,仅2024年就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19.76亿元,同比增长16%以上。
在这片土地上,资源循环正被转化为绿色发展的新财富。
产业蓬勃发展,人才也随之汇聚。
老河口职业技术学校与多家企业深度合作,把课堂搬进车间,把生产线请进校园。学生们在“订单班”里不仅能学到真技术,还能享受企业助学金和实训补贴,真正做到“入学即入职”。
副校长刘峰介绍,已有40余名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合作企业工作,平均月薪超过6000元,有的突破万元。
毕业生曹一帆就是其中一员,他曾赴上海工作,后来选择回乡,如今在本地设计中心稳定就业,每月收入七千多元。
“家乡也有机会,能挣钱又能照顾父母。”曹一帆说。
返乡青年徐闯的经历同样印证了这一点。他原本在外地发展,几年前看到家乡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毅然决定回来。
“当时有人说回家是退路,但在我看来,这是新的开始。”进入顺博铝合金后,徐闯通过系统培训很快掌握了工艺技术,几年间从普通员工成长为企业骨干,并拿下“叉车工二级技师”证书,如今已成为中层干部。
而在仙人渡循环产业园园区自2009年启动建设以来,已聚集再生资源、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产业链,拥有各类企业46家,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伴随产业集聚,这里也吸纳了上万名返乡劳动力,越来越多像刘飞这样的农民,告别“靠天吃饭”的生活,转身成为有技能、有保障的产业工人。
数据显示,老河口市已累计吸引1.3万余人返乡就业创业,举办各类招聘会700余场,帮助数万人找到工作岗位。在政府推动下,“返乡就业、返乡创业、返乡兴业”的链条日渐完善,“在家门口端稳饭碗”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现实选择。
从车间的轰鸣声到课堂的敲键声,从返乡青年的坚定眼神到一线工人的汗水和笑容,老河口展现的是产业与人才的同频共振。这里的故事告诉人们:发展不仅是GDP的增长曲线,更是一个个普通人重新扎根家乡、找到自我价值的轨迹。
正如一位当地干部所言:“企业有活力,人才有舞台,家乡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