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随州8月27日电(记者 刘坤) 清晨的三里岗镇,一排排标准化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光。棚内,传感器实时跳动,智能雾化装置轻轻喷洒水雾,一朵朵香菇正破袋而出。工人们麻利地分拣、装袋,准备运往全国各地。
谁能想到,40多年前,这里的香菇还依靠“椴木打孔、提篮小卖”的作坊式模式靠天吃饭,而今已成长为带动30万人就业、产值超300亿元的支柱产业。
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生产
1978年,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杨新美在随县三里岗镇点燃了中国现代香菇产业化的“第一棒”。此后40余年,一代代菇农敢闯敢试,从手工制棒到半机械化,从“以街为市”到“买全国、卖世界”,随县香菇产业完成了三次飞跃,成为“全国四大香菇主产区”之一。
如今,每两枚香菇,就有一枚远销海外。2024年,随县干菇产量7.2万吨,其中出口超1万吨,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干菇、香菇酱、香菇浓缩液等多种畅销产品,出口额达14.02亿元。其中,出口市场排名前五的国家依次是马来西亚、泰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和阿拉伯国家联盟。
据商务部和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统计,2024年中国香菇出口总量为5.1万吨,随县占全国的19.74%,稳居行业前列。
据随县人社局介绍,自2023年起实施“擦亮香菇种植工”三年行动,累计开展培训210余期,覆盖1.2万名菇农。
“过去靠天吃饭,现在用手机就能调控湿度。”厉山镇学员王师傅告诉记者。2024年极端干旱时,他凭借培训所学,实现单棒毛收入9.2元,并带动周边30多户农户扩大规模。
从返乡青年到科研博士
“返乡创业,是我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在殷店镇塔儿山村,36岁的李胜辞去深圳的高薪工作,返乡投资200万元创办家庭农场,如今年产值达1.2亿元,成为湖北省返乡创业示范项目。
另一位代表人物是“80后”博士黄天骥。他长期扎根菇棚,从实验室走进田间,成功选育出“久香秋7”等多个新品种,填补了随州香菇新品种的空白。2025年,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成为“随县香菇种植工”劳务品牌的代言人。
一朵“小菇”,撑起“大民生”
随县香菇产业已形成覆盖种植、加工、物流、电商的完整链条。2025年,全县香菇年种植规模达2.8亿棒,直接带动就业30万人,成为吸纳全县农业劳动力的第一产业。
在草店镇石庙村,35名村民依托合作社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超1.4万元;在军成菌业合作社,145亩基地年收益2000万元。2024年,随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大关,香菇出口额达6.7亿美元,成为县域经济稳中有进的生动注脚。
随县的实践表明,一个产业品牌的形成,既需要政策引导,也离不开技术创新、人才支撑和市场开拓。培训补贴让农民掌握技能,新品种培育提升了竞争力,返乡创业者和科研人员的加入注入了新活力。随县不仅把“小香菇”做成了“大产业”,还把劳务品牌打造成了“金名片”。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份经验正在向全国复制。如今,2000多名随县“土专家”走出湖北,把技术带到新疆、贵州等地,人均年增收超过12万元。
在这片土地上,香菇不只是农产品,更是乡村振兴的密码。正如一位当地干部所说:“一袋菌棒,托起的不仅是农户的钱袋子,更托起随县迈向现代农业强县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