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南漳:一杯奶背后的产业链振兴密码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南漳:一杯奶背后的产业链振兴密码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9 13:4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襄阳南漳8月28日电(记者 刘坤) 8月28日上午,“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采访团探访南漳县的云上牧歌(襄阳)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万头奶牛智慧产业园。牧场内,排列整齐的牛舍宽敞明亮,自动清粪车往返作业。在挤奶车间,成群的荷斯坦牛分批次踏上80位转盘挤奶机,随着转盘缓缓旋转,机械臂精准完成清洗、套杯和挤奶全过程,雪白的鲜奶顺着管道流入密闭储罐,整个过程安静而高效。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单头牛日产奶量稳定在40公斤左右,全园日产鲜奶可达130吨。奶牛脖颈上佩戴的智能监测环既能实时采集健康数据,还能帮助奶牛实现精准喂养和科学管护。

如今,牧场奶牛已突破7500头,预计10月即可达到万头规模。这片投资12亿元建设的现代化牧业园区,不仅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奶源基地,更是南漳县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这片智慧牧场带动的不只是鲜奶销售,还衍生出青贮饲料种植、乳制品加工、肉牛屠宰、有机肥生产、教育研学等环节,形成了“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完整链条。

为保障牧场的“口粮”,当地已发展起2.5万亩牧草种植基地,吸纳了19家合作社共同参与。九集镇农技服务中心主任许建军介绍,今年全镇青贮玉米种植面积1.2万亩,总产量预计突破3.6万吨,产值预计达1600万元。

产业园还配套建设了青贮饲料加工、粪污沼气发电等绿色循环系统,并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植带动3000余户农户增收。目前,乳制品深加工项目正在建设中,“光伏+乳业”示范样板也在同步推进,正逐步构建从牧场到市场的完整产业链。

产业链的延伸,改变了农户的生活。返乡青年邹维俊曾在外地务工,如今创办襄阳芸和农业有限公司,专门为牧场供应青贮饲料。

“我们种了2800亩青贮玉米,今年预计能收8000吨。”邹维俊说,公司一年利润超80万元,还带动100多户村民增收。“村民既能拿地租,又能在基地打工挣钱,一年下来收入翻了几番。”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园区直接带动2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技术工人年薪可达10万元。农民不仅“挣工资”,还能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在合作社分红中分享“佣金”。这种“三金联农”机制,正在成为南漳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为了让项目顺利落地,当地政府部门提供了高效的审批和服务支撑。南漳县推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材料精简60%、环节减少40%,审批时限压缩30%,云上牧歌从签约到投产仅用17个月,被称为“南漳速度”。

与此同时,县里还打造奶牛产业供应链专班办公室,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今年5月,总投资3.5亿元的乳制品加工项目开工,6月又签约肉牛屠宰精深加工项目,奶业产业链不断向上下游延伸。

“以前我们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既能挣钱又能顾家。”一位工人说。

南漳县人社部门介绍,今年全县新增返乡创业1400多人,带动就业1500余人,农村妇女通过“妈妈岗”灵活就业,家门口的岗位让更多人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襄阳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奶牛产业的壮大,带动了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数据显示,南漳县已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市级37家,带动食用菌、生猪、茶叶、优质粮食等十大农业产业链延链补链,解决了近万农民的就业问题。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