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2025东湖论坛“一带一路”国际科普交流会在武汉光谷会展中心举办,吸引了来自泰国、俄罗斯、马来西亚、新加坡、玻利维亚、阿联酋、罗马尼亚等7个国家的专家代表,同国内专家共聚一堂,围绕“智联共享科普新资源,智创共育科普新动能,智惠共生科普新生态”主题开展了深入研讨。
据介绍,“一带一路”国际科普交流会是东湖论坛平行论坛“一带一路”国际科普嘉年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响应“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通过科普活动促进国际智慧融合,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依托“一带一路”国际科普嘉年华活动,促进各国科学传播与科学普及工作的交流合作。
开幕式上,湖北省科技厅科技人才处处长、湖北省外国专家局局长胡安慰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他指出,科技创新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科普作为科学与公众之间的桥梁,肩负着传播知识、启迪智慧、培育创新文化的使命。
近年来,湖北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积极推动科技人文交流,连续举办多届中非创新合作论坛,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科学普及、创新传播与公众理解科学等领域的深度对接与协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交流发言环节,来自国内外的多位科普专家分享了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科普开放中心主任梅林介绍了该园紧紧围绕“科”“植”属性,在科教融合方面的探索与实践,通过高端平台、优质人才资源和丰富的植物保育基础,实现了科研成果资源科普化,实现科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泰国国家科学博物馆副馆长兼执行总裁苏瓦隆·王思礼则展示了泰国在数字博物馆和元宇宙方面的最新进展,通过AR技术、生成式AI等前沿科技,为访客提供了丰富的游戏化体验。
安第斯路国际科学技术组织主席马尔克·安东尼奥·卡贝罗提出了“新的共生关系:人工智能与科学文化建设”的理念,介绍了该组织与拉丁美洲及中国专家共同研发的BIOPOCHITO人工智能游戏,旨在通过趣味性的方式促进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和科学素养的提升。
马来西亚国油探索馆半岛卫星中心经理拉贾·达米亚·阿西拉分享了“Tech4ALL”项目,该项目通过转型的体验式学习方式,为马来西亚土著学生提供机器人和技术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此外,华中农业大学博物馆馆长姜昊强调了科普创新的重要性,提出通过创立科普品牌,将科普这件有意义的事变得更有意思,从而吸引更多公众参与。
新加坡科学中心高级科学教育主管阿尔弗雷德·林则通过角色扮演、视觉表演和机器人表演等多种形式,激发了访客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参与度。
会议期间,还通过视频连线方式邀请了阿联酋科普机构Baseet联合创始人易卜拉欣·穆罕默德·法鲁克和罗马尼亚科学院公共关系与传播主管卡塔林·莫索亚进行线上演讲。
易卜拉欣介绍了通过移动博物馆改变全球科学教育和交流方式的创新实践,而卡塔林则分享了罗马尼亚科学院在科普工作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成功案例。
本次东湖论坛“一带一路”国际科普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沿线国家科普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深化在科普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科学普及事业的繁荣发展。
(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 周荔华 刘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