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荆楚百草!黄冈四地地理标志药材出圈 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寻味荆楚百草!黄冈四地地理标志药材出圈 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04 10:5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0月28日至30日,由湖北省知识产权局主办的湖北地理标志“底蕴寻源・访百草”新闻行活动落地黄冈,采访团深入蕲春、英山、罗田、麻城四县市,解码地理标志中药材产业密码,让“一棵草、一朵菇、一颗栗、一盏菊”的价值与魅力深入人心,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传播动能。

作为“十大楚药”之首,蕲艾凭借植株高大、香气浓郁等特质成为道地药材代表。2010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后,蕲艾通过7S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溯源档案,在蕲艾集团等企业实现全链条标准化生产。2025年,其品牌价值达142.58亿元,实现“十连升”,从土特产蜕变为“百亿级”产业。

大别山深处的英山,以科技激活千年茯苓产业。大别山茯苓科技产业园覆盖菌种研发到精深加工全链条,产出的茯苓多糖含量超全国平均水平,还摘得第四届湖北地理标志大会金奖。如今,英山茯苓全产业链产值近20亿元,带动5万农户增收,成为致富“金钥匙”。

罗田县既是“茯苓之乡”,也是“世界板栗基因库”。九资河茯苓依托2007年获批的地理标志,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打开市场;当地17个板栗品种经深加工制成即食产品等,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22.5亿元,101.5万亩基地年产量达6万吨,规模居全国前列。

10月底的麻城福田河镇,三万亩菊田盛放如雪。麻城福白菊2009年获地理标志后,联合高校培育脱毒种苗保障品质,还跻身中欧地理标志互认名录。当地推行“菊花+文旅”模式,让“千年药菊”成为富民产业。

从蕲春艾香到麻城菊海,黄冈以地理标志为抓手,将生态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绘就“地标兴产、产业兴乡”的乡村振兴画卷,为全省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周荔华 刘坤)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