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以“共创语文教研新航道,共建语文教育新生态”为主题的第五届语文教育大会在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顺利举行,近7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一线语文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索教研创新之路。
大会设置了1个主会场,以专家领航、年度演讲、青年教师论坛方式进行分享,并在次日设置了小学、中学2个分会场,展示各学段语文教育年度创新成果。
襄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黄旭明回顾了襄阳2800多年的建城史与崇文重教的传统,他提出,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教育正处在关键的转型阶段,必须构建更加开放、协同、高效的教研体系,探索出一条面向未来、推陈出新的语文教育发展之路。
襄阳四中校长刘明国介绍了学校71年的办学历史与“至善文化”引领下的育人成果。并期待本次大会能成为全国语文教育同仁凝聚共识、探索创新、共建语文教育新生态的重要平台。
在“专家领航讲座”环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默凡作《语文知识如何转变为语文素养》主题报告。他通过《观潮》中的比喻句辨析、《沉船之前》的指示词分析、《百合花》的细节解读三个案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语文知识转化为素养的路径,并提出“大观念知识发现问题,中观念知识定位问题,小观念知识解决问题”的转化机制,强调通过“原初体验—理性追问—知识支撑—深度理解”的循环实践,培养学生的专家思维与语文核心素养。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荣维东在《数智技术赋能语文新质教学创新路径》的报告中,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对教育生态的全方位影响。他展示了AI在诗歌创作、小说写作、教学设计、作文评价、课堂互动等方面的应用实例,指出数智技术能实现教学内容与资源的个性化创新,提升教学效率,促进教育公平。
福建教育学院教授鲍道宏在《例谈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中学文学教学方法论问题》中,以《故都的秋》等课文为例,强调了学生自主阅读与整体细读在文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他主张中学文学教学要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文学阅读、审美过程中,培养学生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AI无法替代的教育内核。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以《AI浪潮下的语文教育:挑战、应对与人文坚守》为主题,用视频讲座的形式为全场语文工作者们分享了个人的思考。面对AI对语文教学的全面冲击,他认为语文教育界应采取 “稳慎跟进,不盲目追赶” 的基本态度。
(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 编辑:周荔华 通讯员:袁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