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烽火,共赴“三国”之约——“一带一路”境外媒体沉浸式体验赤壁古战场

穿越千年烽火,共赴“三国”之约——“一带一路”境外媒体沉浸式体验赤壁古战场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28 11:0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赤壁11月28日电】(周荔华 刘坤)11月27日下午,“‘一带一路’境外媒体访赤壁”采访团一行驱车前往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来自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越南、韩国等国家的媒体代表,在这片作为中国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典范的古老土地上,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溯源之旅。

实景入戏:在“活化石”下读懂东方智慧

下午15时,采访团步入古战场景区,凤雏庵前一棵苍劲的千年银杏树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据导游介绍,这棵银杏树相传为“凤雏”庞统隐居时亲手所植,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是赤壁之战唯一的“活体”见证者。实景剧《银杏情兮》在此上演,演员们在金黄落叶间演绎的历史沧桑,让外媒记者们纷纷举起相机。

随后,在三国雕塑园与跑马场,采访团接连观看了《桃园结义》《周瑜点兵》及《赵子龙救主》等剧目。战鼓擂动,旌旗猎猎,当饰演赵云的骑兵在跑马场上展示精湛骑术时,现场仿佛重回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

“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看看赤壁古战场了。”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实业报》总编辑谢里克·科尔茹姆巴耶夫在现场难掩兴奋之情,“三国文化不仅在中国历史中很璀璨,在整个亚洲的历史中都很动人。”

摩崖怀古:跨越国界的文化共鸣

在赤壁矶头,江风猎猎。记者们抚摸着赭红色的岩壁,凝视着那两个苍劲有力的“赤壁”二字。据考证,这两个字可能刻于唐代,甚至更早,它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凭吊与遐思。

这里的每一寸岩石、每一段传说,都引发了“一带一路”媒体人的强烈共鸣。来自越南的《人民报》杜有兴,感慨道:“我特意推掉了其他采访专程来到这里,就是因为一直很向往赤壁。三国文化在越南非常有名,我大学学的就是中文,今天能亲眼看到书中描绘的场景,感觉圆了一个梦。”

韩国《中央日报》的高江涛则从现代流行文化的角度解读了赤壁的魅力:“在韩国,有关三国的游戏很多也很火,年轻人都非常喜欢三国文化。”他建议,赤壁应利用这一契机加深与韩国的互动,“这里既有厚重的历史,又有清香的茶叶,完全可以吸引更多的韩国游客。”

古韵新风:夜游点亮文旅“新名片”

如果说白天的赤壁是厚重的史书,那么夜晚的赤壁则是流动的画卷。晚餐后,采访团漫步于灯火阑珊的东风街,最终在19:30迎来了当晚的高潮——大型实景戏《赤壁借东风》。

依托拜风台旧址(又名武侯宫),演出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重现了诸葛亮“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的历史名场面。景区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景区对基础设施和演艺项目进行了全面升级,通过“沉浸式演艺+夜间经济”的模式,不仅让古老的战争文化“活”了起来,更带动了周边的餐饮与住宿发展,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与文化的双重传承。

从青砖茶的绵长回甘,到古战场的英雄豪情,赤壁的一天,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立体、多元、开放的湖北形象。正如赤壁矶头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文明的交流互鉴,在这里奔流不息。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